本地资讯
一个范冰冰牵出7.5亿潜规则,她捐出2000万毕生财产却无人知,谁才是真正的精神?!
2018-06-07 07:04  浏览:297

  七书先生


最近,中国“最敢说真话”崔永元

发了一条微博刷爆网络,

微博中提到了明星与剧组的天价合同,

拿着上千万的片酬,

住着五星级的酒店,

吃1500元一天的工作餐,

甚至现在还牵扯出了7.5亿“阴阳合同”……


6月5日下午接受新浪娱乐最新访问视频▽



终于明白之前崔永元发出的一条微博:

女星范冰冰获得“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

为什么会在瞬间点燃了人们的情绪。

几乎所有人都在质疑,

“国家精神什么时候

由一个娱乐明星来代表和造就了?”

这难道不是对“国家精神”这四个字的讽刺吗?


的确,

当有些人拿着巨额的片酬,

却还想着偷税漏税的时候,

有些人却把毕生的积蓄都捐献给了国家。


6月3日,

知名汉学家、现已93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

将自己的全部财产,

悉数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

用于设立“迦陵基金”,

以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目前,已完成初期捐赠1857万元!




也许有人会问,

叶嘉莹是谁?

在七叔看来,

这个名字才是真正的

“国家精神的造就者”。


她是白发的先生,

也是诗词的女儿;

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更是众多诗词爱好者的指路灯塔!


2008年,她获得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

2013年,获“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

2016年,获2015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她是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

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


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叶嘉莹先生


叶嘉莹说,

“我现在活了快一个世纪了,

我这一辈子要做的就是把中国的吟诵传下去。”

从1945年大学毕业至今,

叶嘉莹在讲台上站了整整72年。


有人曾讲过聆听叶嘉莹先生讲座的经历,

当天有不少文化界的老辈名人在前面讲课,

老先生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带软垫的椅子,

年纪都大了,助理也会不时地往茶杯中添水

但叶嘉莹先生拒绝了椅子,

她说:“老师应该站着讲课。”


于是你就看到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

在讲台上精神抖擞、神采飞扬,

吐字清晰有力、语调昂扬铿锵,

三个半小时没喝一口水、没弓一秒背!


诗人席慕容曾经形容她说:

“听老师讲课,觉得老师就像一个发光体”

她站在那里,就是一首活生生的诗!


年轻时候教孩子们的叶嘉莹


可以说,叶嘉莹的一生,

是诗词的一生,但更是不幸的一生。


1924年叶嘉莹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

她是满族叶赫那拉氏后裔。

她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可真正让叶嘉莹一瞥惊鸿再难弃的,

是博大精深的中国诗词,

遇见了,便再也放不下。

一顾诗倾城,再顾词倾国!

也正是由于诗词文学的熏陶,

也为她淡泊名利之品性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学生时代的叶嘉莹,青春美好


然而叶嘉莹成长于风雨飘摇的战乱年代。

家庭也随之经历一系列变故。

父亲被迫与家里失去联系,

母亲因为败血病离开了人世。

幸亏了伯父的照顾,

才使叶嘉莹的求学之路没有受到影响,

身逢战乱,又遭遇丧母之痛,

哀伤由此可知。


“窗前雨滴梧桐碎,独树寒灯哭母时。”

“离乱那堪说,烟尘何日休。”


这些飘着凄风苦雨的诗句,

都是她心情的写照,

但这仅仅只是她苦难的开始。


青年叶嘉莹


叶嘉莹不仅没有童年,

同时她也没有爱情。

当时有一位很喜欢她的老师,

将自己的堂弟赵钟荪介绍给她。

因为一直没交往过男朋友,

赵钟荪对自己又不错,

像是为了一种义气,

她一时“好心”,便答应了。

而这个选择,

给叶嘉莹带来了婚姻,

却没有给她带来爱情。


很多人的婚姻是因为爱情,

而叶嘉莹的婚姻纯粹是出于义气。

也算是民国女子才有的特殊气质了吧。


1948年,叶嘉莹的结婚照


在与赵仲荪结婚后,

两个人定居台湾,

生活看似安稳,

但一段更为波折的路途正等待着他们。


1949年丈夫因为种种原因入狱,

她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

无奈投奔到别人家。 

寄人篱下的她写下了

这样无奈的诗句:


转蓬辞故土,离乱断乡根。

已叹身无托,翻惊祸有门。

覆盆天莫问,落井世谁援。

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三年后丈夫出狱,

却性情大变,无缘无故发脾气,

叶嘉莹就成了他的发泄对象。


1976年,叶嘉莹的大女儿,

与丈夫遭遇车祸离世。

52岁的她白发人送黑发人。

她悲痛欲绝,

将自己关进屋子里写下了:


结褵犹未经三载,忍见双飞比翼亡。

检点嫁衣随火葬,阿娘空有泪千行。


岁月不曾厚待那个曾经的美人,

但是叶嘉莹身上那份骨子里

留下来的优雅却从未丢失!


她的一生,就是诗词的一生!


大半生都在颠沛流离,

至亲一个个被夺走,

叶嘉莹悲痛欲绝,

却没有因此一蹶不振,

这段艰苦的岁月中,

支撑她走下去的,

始终是这种诗词的力量。


叶嘉莹曾说过:


各种苦难,谁都不愿意发生,

可是极大的悲哀和痛苦,

让你对人生有了另外一种体会。

如果不把诗人的小我感情打破,

就不会有更高更远的想法。


而她高远的想法就是,

把余生所有的经历放进祖国的诗歌,

让中国的诗歌文化发扬光大。


为了把宝贵的诗词财富传递给下一代,

叶嘉莹放弃了哈佛大学优异的教师待遇,

毅然回到南开,

争取利用一切机会,

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诗词文化。


1979年,叶嘉莹第一次站在了南开的讲台上。

没有教材、直抒胸臆,

让学生们耳目一新,

常常听到不肯下课。

“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

一时传为佳话。


叶嘉莹在南开的讲座场场爆满


而如今已然93岁的叶嘉莹,

依然为了中国诗词而奔走。

有人问她:

“到底诗歌有什么用?”

她坚定地说:

“诗歌,可以让人心不死。”


她说:

“诗歌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

如果我没尽到自己的责任,

我觉得对不起千古以上的诗人。

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当93岁高龄的她出现在

《朗读者》的舞台上,

举手投足皆文人的优雅,

不禁让我们想到这样一句话: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董卿曾说:

女人外表的美都是短暂的,

唯有用知识和涵养修饰自己,

才能美丽一生。


进入耄耋之年的叶嘉莹,

没有娇艳的容貌也没有软甜的声音,

但她坐在那儿,

由内到外的气质,

和溢于言表的才情让她分外迷人。


她站在那里,

就是对中国古典诗词,

最好的注解!



在知乎上,有人如此评价叶嘉莹:


在中国文学界,

被世人尊称为先生的女性,

我所知道的,除了杨绛,便是叶嘉莹。


2016年3月,

她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颁奖词是这样说的:


“从漂泊到归来,从传承到播种。

有人说她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穿裙子的‘士’。

她替未来传承古典诗词命脉,

她为世界养护中华文明根系。

千年传灯,日月成诗。”


有人的优雅浮于表面,

而叶嘉莹则把优雅融入进骨子里,

以诗词为骨,

以浩瀚典籍养气,

古典之风,聘婷东方。


一辈子历经苦难却不改初心的叶先生,

将自己毕生的1857万捐给了国家,

她从没有奢望过任何人能记得起她。

然而如今铺天盖地的依然是娱乐八卦,

叶嘉莹却鲜有人知,

实在是令人唏嘘。


八卦娱乐都是流水,

唯有文学是永久流传。


也许只有像叶嘉莹这样的大师,

才能在这浮华的喧嚣之中,

还保持着本真的自我,

这才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的骄傲,

这才是我们大家,

真正应该拥有的优秀品质。


七叔真心希望:

我们不要进入到,

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

希望我们国家真正的学者艺术家

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爱戴。

希望我们的文学精神

能够永久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