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不一样的云南
2018-06-09 16:31 浏览:198
旅游就是为了看风光景物吗?
那么桂林人还有多少山水值得一去?北京人还有多少宫殿值得前往?记得一个大约20岁左右的小伙子曾说,去过颐和园,就没有必要去其他风景看了,因为颐和园把各种风景都浓缩了。
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
无论哪里人,大多数都热衷于外出旅游,无论是深度游还是参团浏览。旅游在吃穿住医疗教育之外,可能是最大的消费。
那么,旅游究竟价值在哪里?旅游到底是满足了一种什么样的需求?
人有一种天性,总是想了解这个世界多一点,体验丰富一点。
就像享受过宫廷御膳,也会对民间小吃赞不绝口。置身都市繁华,也会惊叹荒凉戈壁的悲壮。
体验“不同”,或许就是旅游的核心价值所在。
人是个复杂的物种,需求极其多面,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东西,满足内心某种需求。长居的地方,带给你的东西,偏重某些方面。而另一个不同的地方,可以带给你另外的“不同的东西”。
那个“不同的东西”,补足了自己心中缺少的那个部分,让自己更加平衡与舒适。让自己对世界的了解丰满起来,让自己的心丰富起来。
前一段时间去云南走了走,少数民族不同的文化氛围,带来的体验与感受,浓烈而持久,让心灵得到休息或者说另外一种充实。
一、不强求的大理
以前有个不算很熟的深圳朋友,卖了深圳的房子,满世界流浪。偶尔在世界某个不知名的角落冒个泡。一次他在大理,莫名其妙地安定了下来,盘下一间客栈,呆了一年。我问他,大理的什么东西让他留下的?他说,我怎么知道?天知道。
(未完)
“不强求”的大理2
大理古城步行街开餐馆酒吧的,基本都是外地人。
他们会给你介绍菜品,但对客人点多点少比较随意,相对其他旅游区而言,大理的商家要温和不少。客人点得多当然好,点得少,也不很在意,不强求。其他旅游区,店家推销会更强烈些,不达到预期的消费额,难免要多些口舌,让客人屈从。
“不强求”,这或许是大理人文特质的一个基调。
然而更有意思的是,就连到大理做生意的外地人,都受到“不强求”这种文化的影响,可见大理当地白族这种文化是比较强大的。
“不强求”是与大都市,甚至是汉文化相异的一个文化特征。大都市追求的是“努力、进取、成功、永不言败”,这些被视为积极。而“不强求”,就是能行最好,不能也不过多追求,这些被视为不够积极,或者消极。
有意思的是,人在世界上,真的可能不仅仅需要积极的一面,消极或许也有独到的价值。
其一,当一个人把目标看淡的时候,享受当下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其二,一个人不太执着的时候,包容性会增加,对待积极的人、悠闲的人,都觉得是人生常态。
其三,当一个群体不太执着的时候,相处会变得简单,电视剧里的攀比、宫斗就显得没有必要了,生活就容易一些。
我想,我那位浪迹天涯的朋友,能被大理留住一年,与让他感觉很舒适的文化氛围是一定相关的。
包括有些外国人定居在大理,一线城市的跑去大理开酒吧定居,一定是大理的文化弥补了他们生命里缺乏的一些东西。
“不强求”的大理3
人,是承载文化最重要的载体。
建筑和特产,体现出文化里固化的一部分,远远没有人传承的丰满与生动。
有不少古镇里,原住民基本搬空了,建筑再有特色,游人还是觉得缺少感觉。最有灵性的那部分东西体验不到了。
大理古城里,原住民占了多数。外地人集中在步行街做生意,接待外地来的游客。这些原住民们,成为大理的生活背景,让外来的游人在他们的举手投足之间,感受到他们的文化,并被包容接纳。
于是,像我朋友那样浪迹天涯的人、艺术爱好者、歌手、心灵需要慰籍的、需要生活灵感的,中外各色人来到大理。感到这里是一个可以容身的地方。
街头歌手在网络直播
几乎每家人都种植大量的鲜花
集市上的鲜花待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