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亚半岛(Iberian Peninsula)是欧洲西南端的一片陆地,东临地中海;西向大西洋。说到地中海,这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地中海沿岸是人类几大文明和宗教的发源地。南岸的埃及不用说了,非常古老的文明,自古崇拜多神教,大大早于现代各宗教,现在以伊斯兰教为主。北岸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历史堪可与埃及相比,自古也是崇拜多神教,后来以基督教为主。东岸的小亚细亚是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一部分,还与古代两河文明相邻,后来先有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后有奥斯曼帝国,宗教是由崇拜多神到基督教,再转而演变成伊斯兰教。西岸的伊比利亚半岛虽然没有其它地方那么发达的古代文明,却是当时各股势力角逐的战场,先有古希腊和古罗马,后有迦太基和摩尔这些非洲人,再后来到公元一千年之后才逐渐形成现在的基督徒国家。
你看,这个地中海沿岸北面是基督徒、南面是穆斯林、东面是基督徒变成穆斯林、西面是穆斯林变成基督徒;很神奇吧?最早的地中海只有两个出入口,一个是东北方向爱琴海的达达尼尔海峡,它经过马尔马拉海和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黑海,又是一个封闭的海。另一个是西南方向伊比利亚半岛南端的直布罗陀海峡,由此可以进入北大西洋,这回是完全开放的大洋了。后来开挖的苏伊士运河建立了一个新的水道,由此可以进入红海,然后是印度洋,最终去往东方太平洋沿岸神圣的中国。但是,这只能是在欧洲人对地球有了正确了解之后才能兴办的事业,最早的时候,他们也只是知道“天圆地方”,哪里知道地是一个球,更别说该在哪儿挖坑造运河了。
伊比利亚半岛是欧洲三大半岛之一,另外二个是巴尔干半岛和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是最大的,那上面住着好几个国家,最南边是希腊,北边是南斯拉夫、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保加利亚之流,都住在那里。伊比利亚半岛虽然不是最大的,可也不是最小的,最小的是亚平宁半岛,被意大利一家独占。伊比利亚现在住着葡萄牙的西班牙二家。葡萄牙的一些地方盛产葡萄,所以我们把它叫做葡萄牙,为什么叫“牙”?可能是因为那里的葡萄太酸,会酸掉牙的缘故吧?葡萄牙的隔壁是西班牙,西班牙的名字可不是因为那里盛产西班,而是那个地方的名字念做“西班”,因为埃着葡萄牙,所以把它也叫“牙”,可能是被葡萄酸掉的牙后来镶上的那颗牙。
伊比利亚半岛三面环海,北面就一定会有一座山,以便与世隔绝,这座山叫做比利牛斯山脉(Pyrenees Mountains)。比利牛斯山脉以北是法国的地盘。伊比利亚最早是被凯尔特人占领的,据说是在公元前九世纪的时候发生的这件事,之前在半岛上盘踞徘徊的是猿人还是野人没看到考古证据。凯尔特人是欧洲最早的野蛮人,当年生活和工作在中欧以北的地方,像什么法国、德国之类的。后来他们开船从海上去了苏格兰、英格兰;然后又沿着海岸南下就到了伊比利亚半岛。其实,根据考古发现,伊比利亚半岛东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山洞中有很多史前人类活动的痕迹,主要是一些壁画和岩画,画的是一些动物,有猪马牛羊和虎豹豺狼等等,估计是当时猎人的猎物,或者是当时猿人的餐饮。这些遗迹的历史可以往前一直追溯到公元前四五千年,最新的痕迹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你看,相当古老。但是,现在半岛上的居民和几千年前的画家们没有任何继承性,所以,现代半岛人从来不说他们的祖先在这里已经工作生活几千年了。
凯尔特人占据伊比利亚半岛的时候,半岛上有没有原住民、这些原住民被凯尔特人怎么样了?现在还不知道。反正凯尔特人又被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给撵跑了,然后这里就建立了很多附属于雅典的古希腊城邦。希腊城邦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国王占领后,这里就成了马其顿帝国的范围。亚历山大死后,其三个最牛的部下占据了三个地方各自为政:托勒密占了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塞琉古占据了小亚细亚及其周边建立了塞琉古王朝;而卡山德则占据了古希腊及其周边,逐渐形成了其后的古罗马。这个时候的伊比利亚半岛是属于古罗马的势力范围。
没过多少年,现在突尼斯的北非迦太基人就看上了伊比利亚半岛这块地方,他们派兵北渡直布罗陀海峡占据了半岛,把罗马人往东北撵走。公元前二百多年的时候,占据伊比利亚半岛的迦太基将军汉尼拔在这里建立起庞大的军队开始和古罗马开战,他率队从陆路翻过比利牛斯山,然后又从北面向南越过阿尔卑斯山去攻击罗马,这就是堪与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相比的古代长征。汉尼拔一度攻到罗马城下,但他却不攻城,而是把罗马周边的城镇一个一个扫荡过去,打得罗马执政官惶惶不可终日,汉尼拔由此确立了他伟大军事家的地位。罗马最后派出二路大军,一路向南跨海攻击迦太基本土;另一路向西跨海攻击伊比利亚半岛。汉尼拔被人端了老窝,最终在扎马战役战败逃亡到塞琉古,在罗马不停追杀中喝了鸩酒自裁,也有说是买了一匹白绫自吊在百尺竿头上了。伊比利亚半岛并入罗马,成为它的一个行省。
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时候,一伙北非的阿拉伯穆斯林跨过直布罗陀海峡登上了伊比利亚半岛,这伙人就是现在摩洛哥一带所谓的摩尔人(Moors)。他们领头的是一个将军,叫做齐亚德,齐亚德登上岸之后就命令部下把所有渡海战舰凿沉,指挥军队拼死向前。这个战法和秦末项羽破釜沉舟与秦军决一死战一样,项羽最后打赢了巨鹿之战,那是公元前二百年。这个齐亚德在项羽破釜沉舟之后九百年在书中看到此计,便照样行之。你要问是哪本书,就是《史记》里的《项羽本纪》,公元前八十年西汉作家司马迁荣誉出品。齐亚德率兵征战八年,占领了比利牛斯山以南的整个伊比利亚半岛。自此,摩尔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作威作福,快活了好几百年。
到了公元十一世纪,伊比利亚半岛北部和西部的基督徒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居然还建立了好几个小小的组织机构,像什么加利西亚、阿拉贡、加泰罗尼亚和卡斯蒂利亚等等,再加上一些犹太人,一时间伊比利亚半岛上各个民族、宗教是百花齐放、各得其所。到了十三世纪,基督徒们才想起来那些摩尔人的地盘都是自己祖上的产业。他们就组织了一个基督教国家联盟,推选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八世(Alfonso VIII)为盟主,纠集了一群人马和摩尔人开展斗争,开始了收复运动,他们还真把摩尔人赶出了伊比利亚半岛中部。还剩下格拉纳达的摩尔人王国占据着安达卢西亚,每天看着基督徒们“看不惯我,还干不过我”的样子,喝酒抽烟,不亦乐乎了三个世纪。
这场收复运动中,最成功的要数阿方索三世。他先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在1246年夺取了他兄弟哈桑二世的葡萄牙国王王位,然后从摩尔人那里收复了不少领地,最终在1270年定下了现代葡萄牙的国界。葡萄牙的这位开国之王1279年亡故,享年69岁。你看,中国古话说“人活七十古来稀”,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欧洲的国王都活不到七十。
葡萄牙的地盘在欧洲的西南端,顶着西南的那个角叫做“罗卡角(Cape Roca)”。这个罗卡角就是北大西洋海岸上的一处悬崖峭壁,最高处立了一座灯塔,便于航船辨明方向,以防黑夜行舟撞崖掉到海里泡了汤。
除了灯塔,葡萄牙人民还在这里立了一块碑,上面竖着一座祈祷上帝眷顾的十字架。石碑上写着当地的经纬度,还有一句古诗:onde a terra acaba e o mar comeca。我不认识葡萄牙文,便站在碑下向远方观瞻,想体会一下诗人当年在这个远方的心情。在这里看着远方,你情不自禁地就会吟出一句诗:“大海呀,都是水!”。我们的导游说:不对!这句诗的意思是“陆止于此,海始于斯”。你冷不呤叮听上去这中文还挺有古韵,原来这位诗人叫卡蒙斯(L. de Camoes),公元十六世纪人,他是葡萄牙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相当于我们中国的屈原,不知道葡萄牙是不是也有一个节日纪念他。卡蒙斯最有名的作品是长诗《卢基塔尼亚人之歌》,描写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Vasco da Gama)十六世纪两次远航印度的事迹。葡萄牙诗歌的意境我们很难理解,卡蒙斯描写这个罗卡角的浪漫有一句“海草满头,海鸥在肩”,我们听上去很有点狼狈不堪的“英雄落海被鸟欺”感觉。看看这座碑。
再看看上面的字。
看看这座悬崖,海浪奔到悬崖下面的礁石上就四面开花。
悬崖所在的山叫做辛特拉(Sintra)。
站在这里“原地向后转”,看到的还是一座悬崖,所以说走到这里就是无路可走了,“陆止于此”。
西班牙旅游局为了游客的安全在悬崖边的小路一侧修建了一圈木头栏杆,我们的导游说那个栏杆是展品,最好不要拿它当用品。我们大家都对那队栏杆敬而远之。来观赏罗卡角和去三亚看“天涯海角”意思差不多,就是孙猴子一串跟头翻到了地之尽头,站稳了看看,然后留个纪念,就不要留记号了。
中国的仙山里都有高庙古刹,哪些是仙山呢?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所以一般的山都比较仙。欧洲和中国一样,神山顶上一般都有一座城堡。这个是起始于古希腊时期的城邦制,每个城邦都有一座小山,山上的城堡里住着邦主。后来这些邦主就都演变成小国王,每天站在山顶看着他的百姓在山下劳动。可是这个国王也挺悲催的,他的百姓住的那些破房子风能进、雨能进,却不让国王进,买票也不让进。我们现在可比过去的国王牛,我们现在可以进他们过去住的城堡,因为他们都被下马了,当然我们要买票。
这不,这个辛特拉山上除了有灯塔和石碑,就还有一座宫殿,叫做佩纳宫(Palacio da Pena)。佩纳宫是在辛特拉小镇的最高端,这个小镇很早就有了。凯尔特人占据半岛的时候有没有在这里设立居民点?好像没有,凯尔特人当年就是一群会凿独木舟的野蛮人,一般不会搭小房子。古希腊人撵走凯尔特人之后,在这里建立了居民点,当然就会有一个邦主,但是现在已经看不到当年城邦议会大厦、人民剧场等等建筑的遗迹了。因为迦太基人来了以后把古希腊城邦都给捣毁了,特别是汉尼拔上岸以后,可能把这里的小镇也征用做了兵营,然后把男人都给抓了壮丁。古罗马大军高卢兵团抄汉尼拔后路的时候解放了这个小镇,小镇上那片解放区的天又成了晴朗的天。可是好景不长,这回是摩尔将军齐亚德用破釜沉舟计把罗马人打跑了,然后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宫殿,这座宫殿就是佩纳宫的前身。由于辛特拉山离马德里不远,山里终年绿树成荫,夏日凉爽无比,所以当时这座宫殿是齐亚德将军的避暑之地。而且,齐亚德将军还在这里接待来半岛考察的莫尔大王和贵族,这里的夏天可比摩洛哥那里凉快多了,因此,这里就成了莫尔大王和贵族的夏宫。
阿方索三世领军收复葡萄牙之后也就收回了这个辛特拉小镇和山上的宫殿,他自己也把这里作为度假之地,就像特朗普的海湖庄园一样。葡萄牙历史上那些国王都在这里乘凉消夏,趴在阳台上晒晒后背,然后再翻个身晒晒前胸,他就看见这里的建筑都是莫尔风格,也就是阿拉伯建筑。这国王当然就会很不爽,他就下令雇一位建筑师来改造。这样的改造基本上没有改动原来莫尔人的大结构,而是有一些扩建,有一些内外装饰变化。由于每一位新国王都会有一些改动,这些改动就会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每次改造时的建筑时尚。1809年,英国浪漫派诗人拜伦游历东方时的第一站就是葡萄牙里斯本。既然是游历,就免不了去郊区爬爬山。他就爬了辛特拉山,当然就逛了佩纳宫。拜伦也被辛特拉小镇和佩纳宫震撼了,他在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把这里描绘成伊甸园。
佩纳宫最后一次大规模改造是在十九世纪,当时的葡萄牙国王是布拉干萨王朝的玛丽亚二世女王。她的第一任丈夫是拿破仑皇后约瑟芬的孙子,但是新郎在新婚几个月就去世了。没办法,玛丽亚二世只好另选夫婿,这次是萨克森-科堡-哥达的费迪南王子。他们生下第一个孩子彼得时,费迪南成为王夫。他们一共生了十一个孩子,活下来七个,老大彼得继承了王位叫做佩德罗五世。玛丽亚二世的王夫费迪南王子爱好艺术,他在1840年发起了佩纳宫的大规模改造,一直持续到1885年去世。费迪南王子改造后再没有大规模改造了,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佩纳宫。
去游览佩纳宫很方便,从里斯本市区有长途公共汽车直达辛特拉小镇;还可以坐市郊铁路,在辛特拉有一站。下了车溜达着就可以到辛特拉山野公园门口,公园里除了佩纳宫以外,还有小山可以爬,宫殿在山顶;沿途的树林也可以钻。我们坐旅游车,一直开到公园售票处门口。在这个窗户里面买票:
这张门票有二个功用,除了参观公园里面的景致,还可以搭乘摆渡车从公园门口去山顶的宫殿。目前来伊比利亚游览的中国游客还不是很多,还没有到漫山遍野的程度,所以摆渡车上坐的非华人为多。他们看见我们都很惊讶,然后就向我摆摆手,那意思是“我先上去了”。
摆渡车开到宫殿脚下,下车的地方有一个岗楼,可能是费迪南修了装门卫的。
顺着坡道走上去,就可以看见佩纳宫建筑最古老的部分,摩尔人的阿拉伯建筑风格城堡。
通往老城堡的小路,已经修理过。
有台阶的小路,通往一扇暗门,可以放出一队奇兵,抄来袭敌人的后路。
城堡新建的哥特式大门:
大门的结构有哥特建筑的意思,可是外装修却是完全的阿拉伯风格,大量的马赛克贴面和装饰。不过,再仔细一看大门的正面,穆斯林雕塑可没有采用人物或者动物的。所以说这座城堡是混合建筑风格。
大门外面的观景平台和早期基督教建筑风格的雕楼:
瞭望台:
阿拉伯风格的凉亭,你看它球顶外面的装饰,这是釉面砖,不是瓷砖。这种釉面砖是阿拉伯特有的外装饰材料,包括那些马赛克拼画也都是这种材料。
再回过头看看扩建后的院门,马蹄形券拱,还有锯齿形墙垛,都是典型的阿拉伯建筑风格。
外墙的装饰,虽然也是简单的几何图案,但是和阿拉伯图案又有很大不同。
外窗,伊比利亚民居风格,现在叫做地中海风格。全白毛面野漆,不加雕琢,上部是半圆形。
城堡内部是一个院子,其实不能称为院子,只能说是一个天井,完全是阿拉伯风格。
可是也有巴洛克风格的花坛。
从外部看,这个城堡的建筑结构和装饰风格还是以阿拉伯样式为主。进入城堡内部,阿拉伯风格已经很少了。看看这个旋转楼梯,可以看到外墙非常厚。阿拉伯建筑的外墙是承重的,他们用土、沙子、碎石混合成的砂浆套模,一层一层浇筑,然后外面再贴上马赛克或者石头。
巴洛克式吊灯,简单的棋格天花板,墙上的装饰也显示出巴洛克风格,曲线和反向曲线、圆形图案、不承重的装饰柱。
再看这个房间,上面有一个藻井,装饰完全是阿拉伯风格,都是规则的、连续不到头的树叶和几何图案。吊灯也有阿拉伯风格,树叶形状。
下面这个房间是古罗马造型,中间柱子的下半部分是古埃及风格,在卡纳克神庙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柱头;上半部分是一个变化的科林斯式立柱,带有巴洛克雕饰。天花板是弧形圆顶,带有连接到柱子的枝肋,墙上装饰的有鹿头,表示主人会打猎。
这个房间也是古罗马式装饰,简洁的大理石壁炉,上面放着玻璃缸和玻璃台灯,墙上挂着浪漫主义绘画。
费迪南王子的书房,这个书桌看上去像是新古典主义风格,结构都是直线,边角的雕刻避免炫耀,可能是路易十六时期的。
费迪南的卧室里有一扇开着的门,里面是他的厕所,有一个带天鹅绒套的马桶座,比电脑加热的日本马桶盖强多了。
路易十六风格的餐厅:
总之,佩纳宫是一座阿拉伯风格宫殿和葡萄牙风格城堡的结合,古朴不奢华。
在西方历史中描述的十五、十六世纪“大航海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叫做“地理大发现时代”。前面一个概念可以说是历史事实,所谓的地理大发现纯粹是强盗逻辑,“美洲新大陆”在地理上已经存在上亿年。不管你发不发现,它都在那里,而且那里早就有发达的玛雅和印加文明,比欧洲文明早了上千年。但是,大航海时代的结果形成了全球互联互通和自由贸易,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也是历史事实。
葡萄牙在大航海时代里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它是这个时代的发起人。为什么会有大航海时代?其实还是因为欧洲人吃了大败仗的缘故。自古以来,东方的特产在欧洲就是奢侈品,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茶叶、波斯的香料等等,在欧洲都是上等人的标配。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从产地启程,西出阳关过沙漠,翻过帕米尔高原,经过里海和黑海到达地中海沿岸,最早是在以弗所,就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阿尔忒弥斯神庙所在的地方,后来以弗所被自然灾害毁灭以后就是到伊斯坦布尔。欧洲人通往东方的贸易之路除了丝绸之路以外,还有二条,一条是从地中海沿岸经过小亚细亚和两河流域去往波斯;另一条经过埃及越过红海和阿拉伯半岛到波斯湾,然后换船到印度。十四世纪中下叶,奥斯曼帝国消灭了拜占庭帝国,并且逐渐占据了地中海东、南的大部分海岸。他们垄断了东西方贸易,并且把东方来料坐地涨价十倍。当时的世界贸易是采用硬通货,就是金银。欧洲不产金,所以金的价值非常高。欧洲的银主要产于德国,我去看过德国汉诺威附近保留的一处银矿遗址,那个地方叫做高斯拉(Goslar),我管它叫“狗死了”。德国开足马力挖银子,产量不断增加,但是金子没有新矿,银子还是不够用的,欧洲人越来越受不了奥斯曼的剥削。
在这之前,十三世纪的时候就有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访问中国,回去以后他说中国如何如何富,所有的宫殿都是贴金镶银,街上每个行人都拎着一个大皮包,里面装满了金银。而且,十五世纪初,中国明代的郑和下西洋也开辟了中国经过印度到达非洲东海岸的航线。葡萄牙人就开始向东开发一条新的航线去往东方,他们派间谍去中国偷来了郑和的航海图,还买来了郑和驾船利器指南针,就开始想找一条穿过非洲大陆的海峡,希望能到红海出口,接上郑和的航线。
十五世纪初,葡萄牙已经完成了收复土地,政权也已经稳固,就想起怎么突破奥斯曼帝国的封锁了。葡萄牙从海上走向世界的始作俑者是一个叫做恩里克(Infante Dom Henrique)的人,他爸是葡萄牙国王若奥一世,他妈是莎士比亚在《理查二世》里提到的冈特的约翰之女菲力芭,所以恩里克是一位王子,后来是亨利亲王。其实他只出过一次海,就是跟着他爸跨过直布罗陀海峡攻击休达的穆斯林,休达现在是西班牙在摩洛哥的一块飞地,类似于1997年以前的香港。仗毕,未果,恩里克便想开船去联合东边的基督徒夹击休达的穆斯林。他在葡萄牙南边开了一家船厂造大船,葡萄牙当时根本没有郑和装备的那种大猛龙,只有十几二十吨的小船,装不了几个人也做不了几顿饭,吃了上顿就没有下顿,根本不可能远航。他还开了一所海运大学,有开船系和造船系,还有国际贸易MBA。他造了几条大船,教了一批学员,然后就在1418年把他们装上船撵到海上往南开,想发现一条海峡去东方和基督徒接头。1441年,恩里克派出去的船队在非洲抓到了第一批黑人,并且运回来十名黑人在市场上卖掉给人当奴隶,由此开始了几个世纪贩卖黑奴的黑暗历史。到1460年恩里克去世,葡萄牙的船队最远到达西非的塞拉利昂,船队里面最大的头子是迪亚士(Dinis Dias),葡萄牙人说这是他们的第一位航海家。恩里克远航非洲在西方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是他开始了所谓的“地理大发现”,他被称为航海王子。
恩里克王子之后,迪亚士继承了他的事业,并且是欧洲第一个由东向西越过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人。当他们绕过这个海角开始向北航行的时候,迪亚士知道从现在开始会离印度越来越近,好事在望,所以把这里起名好望角。迪亚士开船沿着非洲东海岸向北走,并没有走很远,只是到了现在南非的阿尔戈阿湾。继承他事业的是达·伽马(Vasco,Da Gama),他在1498年沿着迪亚士的路线,越过迪亚士的终点继续北上,经过莫桑比克到达了肯尼亚的马林迪,就是郑和航线的最西端。达·伽马在这里雇了一个阿拉伯人领航,沿着郑和航线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卡里卡特,就是郑和在《瀛涯胜览》里说的古里,实现了葡萄牙人开辟海上通道去印度的目标。从此开始,达·伽马又去过二次印度,并且沿途劫掠黑人贩卖、运去葡萄牙人在非洲和印度当地发财、武力占领印度。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任命达·伽马为印度总督,从此开始了殖民的历史。
葡萄牙人十六世纪初经过马六甲海峡到达中国珠江口,开始和中国明朝通商。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明朝廷允许葡萄牙人在澳门居住。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朝廷和葡萄牙签订《中葡和好贸易条约》,允许葡萄牙管理澳门40年,不过没有规定划界,也没有完成法律生效,但是葡萄牙仍然实质上把澳门当成了殖民地。1928年40年期满后,国民和葡萄牙秘密签订了一个《中葡友好通商条约》,保留了澳门殖民地的地位,但是仍然没有规定划界。1974年葡萄牙推翻殖民主义的康乃馨革命成功后,葡萄牙放弃全世界的殖民地,当时中国没有接受的条件,因此提出暂时维持既有状态。1976年,葡萄牙通过法律程序声明承认澳门是葡萄牙管治下的中国领土;1979年中葡建交;1999年,澳门回归中国。
里斯本的特茹河(Tajo)北岸竖立着一座纪念碑,这座碑的形状像一面船帆,碑的下部东西各有一群人的雕像。这群人里面领头的是恩里克王子,纪念碑也是以纪念他去世五百年的名义于1960年修建的,叫做“航海纪念碑”。雕像里面包括葡萄牙航海史上有名的将军、船长、大副、科学家、工程师和甚至传教士,迪亚士、达·伽马肯定在里面。
纪念碑前面的地面上刻着一幅世界地图,上面既说明了葡萄牙的航海史,也间接说明了葡萄牙的殖民历史。
葡萄牙的航海史上还有二个人是葡萄牙人很引以为自豪的,一个是哥伦布;另一个是麦哲伦。
哥伦布一直瞒着大家他的出生地,所以没人知道他到底是哪儿的人。他是在葡萄牙长大的,所以葡萄牙人认为他也是葡萄牙人,而且他在葡萄牙用的是Cristóbal Colón这个名字。但是,他的第一次出海是跟着意大利热雅那的一个船队,所以也有人说他是意大利人,他的意大利名字叫Cristoforo Colombo。哥伦布一直相信地球是圆的是有一说的,而且他一直相信从葡萄牙一直往西也能到印度。于是他就在1484年托人找到葡萄牙皇室,说愿意带领葡萄牙船队向西去印度。葡萄牙船队那时候正忙着开发绕过好望角向东去印度的航线,就让哥伦布“自己玩儿去”。这哥伦布就又在1492年托人找到隔壁西班牙王室,这个时候的西班牙刚刚招降了领地上的最后一批摩尔人,统一了全国,政权的名望正是如日中天。美中不足的是隔壁的葡萄牙在海上弄得轰轰烈烈,又是发财又是占地的,而自己还被奥斯曼帝国憋在地中海这边不得要领。于是,当时西班牙国王伊莎贝拉一世就给了哥伦布三条船,还都配上了水手,当然少不了封官许愿。哥伦布带着船队向西,实现了人类第一次横跨大西洋,他就登上了加勒比海沿岸的那些国家。他开始的时候一直认为自己到的是印度,所以管那些地方叫西印度群岛,把那里的人叫Indian,就是印第安人。后来的几次航行,哥伦布又爬上了南美大陆和北美大陆,把那里开辟成了西班牙的殖民地,并且给那里起名叫阿美利加州。哥伦布虽然发现了新大陆,可是西班牙人一直不相信那里是印度,而且有一位西班牙探险家巴尔博亚穿过巴拿马地峡,就是现在巴拿马运河那个地方,他发现西面还有一片宽广的大海。
这个时候就有一位麦哲伦(Fernao de Magalhaes)上场了,这回是纯种的葡萄牙人了。麦哲伦跟着葡萄牙船队去过印度、马六甲、苏门答腊和爪哇那边办殖民,他也相信地球是圆的,如果开船继续向东一定会到达哥伦布发现的那片新大陆。换句话说,如果从葡萄牙一直往西,应该也能到爪哇。他就回去向葡萄牙国王报告了自己的想法,国王说“你疯了?我们好好的印度买卖你不做,你还要往西?去去去,自己玩儿去”。没办法,麦哲伦就只好像哥伦布大哥一样去投奔了西班牙国王。1518年,麦哲伦得到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的亲切接见,双方进行了友好协商,最后由国王提供5条大船和全部给养,麦哲伦去给国王开发新航线。麦哲伦向西跨过大西洋到了西印度群岛以后,他就想找一个海峡穿过陆地到探险家巴尔博亚看到的那片宽广的大海。他一直往南再往南,麦哲伦最后终于发现有一条忽宽忽窄的水道,过去之后果然就是一片宽广的大海,这条水道后来被命名为“麦哲伦海峡”。麦哲伦看见这条水道南面的陆地上到处有印第安人的篝火,他就把这里叫做火地岛。火地岛南端就是南美洲的最南端合恩角,1616年荷兰航海家斯豪藤首次经过这里,斯豪滕的出生地叫合恩。麦哲伦穿过那条海峡之后,在这片大海里航行了三个多月居然没有遇到大风浪,他就把这片大海叫做“太平洋”。最终,麦哲伦这次一直航行到了菲律宾,基本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麦哲伦在菲律宾武力强占人家的岛屿,还把当地人杀死不少,然后用菲利普王子的名字命名这一片大小岛屿,这就是菲律宾名字的来历。在和菲律宾当地人打仗的时候,麦哲伦被土著首领拉普拉普的手下杀死。剩下的一条船独自横穿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回到了西班牙的出发港,真正实现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
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个时期在海上争斗,各自逞强要多占地盘。最后在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协调下,决定在佛得角群岛以西2200公里的大西洋上画一条从北极到南极的线,叫做“教皇子午线”,以东归葡萄牙;以西归西班牙。后来又在莫路加群岛以东的太平洋上画一条南北线,以东归西班牙;以西归葡萄牙。这就是第一次殖民主义瓜分世界。此后,葡萄牙开始了从非洲大规模贩卖黑奴,使得非洲人口损失了八千万到一亿。而西班牙则是大肆屠杀美洲原住民,到1535年,西班牙殖民军先后灭了墨西哥那里的玛雅国和秘鲁的印加国,使得这二个古代文明完全消失。
大航海时代的正能量是全球贸易促进了欧洲商业大规模发展,他们从全球抢来的金银大量进入欧洲市场,使得市场价格暴涨,庄园主和那些靠固定地租致富的贵族们财产大幅贬值,而做买卖的却靠倒卖发了大财。这样,贵族和庄园主代表的封建势力逐渐衰弱,暴发户资本家代表的新贵阶层势力大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土壤形成了。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描写的就是这个时候的社会剧烈变化。
大航海时代是葡萄牙人的骄傲,特茹河畔除了新修了一座航海纪念碑以外,还保留了一处古迹,叫做贝伦塔。特茹河在里斯本城外流入大西洋,贝伦塔这个地方是过去重要的海港和要塞,葡萄牙航海家都是从这里启航出海和返航到港。这里相当于上海港,在内河入海口的避风港。世界很多港口都是傍着一条内河的入海口,伦敦港的泰晤士河、汉堡港的易北河、阿姆斯特丹港的北海运河、纽约港的哈得孙河,旧金山港虽然没有内陆河,却有一个更大的湾区。
这个贝伦塔作为要塞可以保卫里斯本,它还做过海关,最后还封闭起来关过犯人。现在是世界文化遗产。前面看的辛特拉小镇和佩纳宫一起也是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看过这二处葡萄牙人永远驱不走的伟梦形象,我们就在附近的街道上闲走。
看看里斯本摩的,自由行的各国旅客可以搭乘高摩或者简摩从各种小旅馆来看贝伦塔。
看完塔,还可以坐摩的去吃东西。吃什么东西?当然要吃葡萄牙最有名的吃物,就是葡式蛋挞。全球最有名的那家葡式蛋挞店就离这里不远,生意不是一般的好。
门外的队伍可是比前门大街全聚德门口队伍还长。蛋挞一块半欧元一个,热热乎乎刚出炉。咱们在北京见到的一般蛋挞是一个死面儿的托,人家这个是像千层饼一样的托,每层都薄如蝉翼,酥香无比。烤蛋挞必然要用火,那一定就要配上消防栓,以备不时之需。
蛋挞下酒也行,最好是老酒,喏,旁边就有老酒卖。
街上还有向这里赶来排队的消费者:
你要想知道她从哪里来,那一定是从小旅馆里出来的呀。看看小旅馆的老门。
这一气儿看了葡萄牙的历史和现在,高大上的古代和掉漆的现在,反差是相当地大呀!
贝伦塔保卫的目标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在它北边身后的耶尼莲慕斯修道院(Monastery of the Hieronymites),这个名字是从葡萄牙语音译过来的,如果按照意思来说,应该叫做圣哲罗姆派修道院。这座修道院始建于1502年,也是大航海年代的建筑。现在是世界文化遗产。
从航海纪念碑向北过了一条大马路就可以看见远处的一大片建筑。
这就是耶尼莲慕斯修道院。它的前面也有一条大马路,与河边的大马路之间是一个巨大的喷水池。
远观那片建筑,左边,也就是东边,是教堂部分,只有一座罗曼式钟楼;右边,也就是西边,是修道院部分。最开始的时候,当时的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修这座修道院是给王室成员举办葬礼用的。后来,葡萄牙皇家船队出海之前,水手们也在这里做祈祷。这座修道院可是要花皇上不少钱,怎么办呢?没关系,国王现在有海外贸易了,他就在港口设了一个收费站,从东方来的香料要在这里过磅缴税,税率5%。税只能慢慢收,可房子却要快快盖,所以当年是先盖教堂部分,后盖修道院部分。
先来看看南面大门的正立面。
正门两侧和上部的雕塑很有点哥特风格,但是内凹的门洞不对;上面的小尖刺也是哥特风格?数量太少;正立面布局有文艺复兴味道?虽然修建本堂的当时正是文艺复兴鼎盛时期,可这个布局不是严格的三段体,而且也没有罗马—希腊式的柱子。再看那些窗户,正门两边的柳叶窗中规中矩,但是正门上方的玫瑰窗被一扇短柳叶窗替代了。
再来看看门楣上的雕塑。
这些雕塑基本都是围绕圣哲罗姆的。哲罗姆是英文Hieronymus的音译。教会里面也有称他Jerome的,中文翻译过来叫圣耶柔米。他是基督教四大圣徒之一,在圣经释意方面有重大贡献。哲罗姆生于公元四世纪中叶,早年在罗马学 十多岁的时候,他去了小亚细亚的一个地方学习希腊语和拉丁文,又在叙利亚某地沙漠里学习了希伯来语。年轻的时候,他崇拜拉丁文学家西塞罗(Cicero),在学习拉丁文和希伯来文的时候做了几年苦修,折磨自己的精神和肉体,以图锻炼意志。后来他和当时的罗马大主教达马苏(Damasus)建立了关系,并且在公元383年成为达马苏的顾问。当时的拉丁文圣经旧约是由以色列人从希伯来文翻译成希腊文,再由罗马人由希腊文翻译成拉丁文的。特别是拉丁文翻译的时候还掺乎进去很多口传版本,因此并不是很准确。于是,哲罗姆就向罗马主教达马苏建议重新由希伯来文直接翻译成拉丁文,达马苏当然没有拒绝他。此后,哲罗姆纠集了一帮子信徒就去了伯利恒。在那里建了一座修道院,还给女信徒们建了一座女修道院。哲罗姆在伯利恒隐居苦修二十多年,终于将希伯来文圣经旧约翻译成拉丁文。这部拉丁文圣经译本从此成为罗马教廷承认的唯一版本,教会中称作武加大(Vulgate)版,意译叫做通俗版。据专家认为,哲罗姆的译本准确性有百分之八十。在翻译圣经期间,哲罗姆还写了一些圣经释意,以及和友人的书信,这些圣经释意和书信都对后人理解圣经有很大帮助。鉴于哲罗姆对传播圣经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基础贡献,罗马教廷授其圣徒哲罗姆的称号,这就是圣哲罗姆。
上面半圆形门楣上有两幅浮雕,左边一幅是哲罗姆在帮一匹狮子拔除脚上的木刺,这只狮子从此成了他的朋友,并且一直追随哲罗姆。右边一幅是哲罗姆在沙漠中苦修,他的上面有一幅耶稣受难像,说明哲罗姆苦修期间心里只想主耶稣。文艺复兴时期德国最伟大的画家丢勒(Albrecht Dürer)曾经以安特卫普一位93岁老大爷为模特画过一幅《圣哲罗姆》油画,白发苍苍的哲罗姆坐在书桌前,右手支在前额,正在研读桌上一本打开的圣经。网上丢勒画集中有这幅画,原作现在里斯本国立博物馆,这次没有时间去这所博物馆,没有看到这幅画。
两幅浮雕的中间,上面是曼努埃尔一世的徽章,下面中间立柱上是恩里克的雕像。再上面,短柳叶窗前面有一尊圣母像,这个叫做贝伦圣母像。再往上的立柱上还有一尊雕像,这是圣米迦勒的塑像。圣米迦勒是圣经中记载的天使长,也就是大天使。神指定他为伊甸园的守护者。最上面塔尖上的十字架叫做圣令十字架。
这个南门不对公众开放,我们参观需要走西口。看看西门上的雕塑:
这个西门没有弧形门楣,倒像是阿拉伯的马蹄形门楣。脑瓜顶上面是西门和修道院东门之间的骑河楼。门楣上有三幅浮雕,从左向右的第一幅是天使告诉玛丽亚已经怀孕,叫做受胎告知。中间一幅是耶稣诞生,右边一幅是天主显现。右边门柱上的雕像,跪着的是国王曼努埃尔一世,后面站着的是他的守护神,有人说这位守护神是圣热罗尼姆斯(St. Jeronimos),也就是圣哲罗姆,我觉得不是,他左手里抱的不是圣经;而是一支水鸟。你看看这个圣哲罗姆有多少名字?热罗尼姆斯、哲罗姆、耶柔米,很容易就叫乱了。左边门柱上的雕像,跪着的是国王曼努埃尔一世的王后玛丽亚(Maria of Aragón)。她后面站着的是她的保护神施洗者圣约翰。耶稣降生之后,约翰奉主的旨意给耶稣用约旦河的水施洗礼,其后一直追随耶稣布道,称作圣约翰。
从这个西门进去就是教堂的门厅,站在门厅向里面看去:
教堂的平面是拉丁十字架形,顶部是拱券顶,顶上的枝肋连接成星状,然后连接到柱子上伸展出来的束肋。它这个柱子不是这种结构中常见的束柱,上面的束肋并不是一通到底。柱子面上有很多精细的雕刻,好像是阿拉伯风格的图案。来看看仔细:
走到前面看看,十字架短边和刚才一样,也是拱券顶。这次,顶上的枝肋连接到束肋以后,不是坐在柱子上,而是坐在侧墙的结构柱上。因为短边不像中厅那样有和两边侧厅分隔的立柱,所以只能坐在墙上的结构柱上。
拱顶上这种交叉如网的枝肋其实是哥特式教堂的特色。
拉丁十字架平面的最顶端是祭坛,祭坛的顶是耶稣摇篮拱顶。祭坛后面的立面上有通常这个位置应该有的耶稣受难画像,上面一排右边是耶稣受鞭笞;左边是耶稣背着十字架走向刑场;中间是耶稣从十字架上被放下来。下面一排是耶稣复活和显现。祭坛两边墙角上的各有一座布道台。
两边的侧厅各有一个耳堂,看看其中一个:
这座教堂规模并不大,祭坛后面没有唱诗班的座位。大一点规模的教堂在祭坛后面会有一个通道,通道的右手是唱诗班座位,左手是上级主教或者来访的友邻教堂主教的座位。唱诗班座位再往后,应该还有一个半圆形后厅,通常是作为圣母堂。
参观完了出来以后,又回头看了一眼教堂南大门,突然发现大门两侧窗户的两边柱子上不是平的,也没有凹槽,而是像灯捻一样的向上旋转。想起来西方艺术史里描述的曼努埃尔式建筑,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旋转扭着上去的柱子。这回看到实物了,原来就是这样的呀!这座教堂应该就是典型的曼努埃尔式建筑了,艺术史里说它综合了到当时为止的多种建筑样式的元素,甚至有摩尔风格在里面。这让我想起刚才在西门口看到的马蹄形门楣,那就是典型的阿拉伯风格元素。这种曼努埃尔建筑就是十六世纪葡萄牙风格。
不虚此行,不到里斯本是决不可能看到这种风格建筑的。
看完了葡萄牙的景色,我们就坐着大巴车去西班牙。大巴车在葡萄牙境内的时候,路边的景色是这样的:
都是牧草,没看见葡萄园。进了西班牙以后,路边的景色成了这样:
山坡上种的都是油橄榄树,平地上是油橄榄树苗。有的地方还可以看见断头的树桩,原来每隔五到八年就要把所有的树杈剁掉,因为老树杈上接出来油橄榄出油率低,而且油的品质也差。新长出来的树杈上就会结新果,出油率和品质都可以提高。中途我们在一个休息站卸负担,那里有一所橄榄油商铺,出卖各种橄榄油,还有橄榄油相关产品。站里的橄榄油可是比国内的便宜多了,应该至少便宜一半,可是我家没人在面包上撒橄榄油吃,也没人拿生白菜蘸橄榄油吃,因此没买。大家倒是纷纷购买含橄榄油的护肤品,好像效果还不错。
葡萄牙一路都没有看到什么工厂,西班牙除了橄榄树,倒是看到一些这样的工厂:
这是一座发电厂,看来环境污染到处都有。
前面说,西班牙在铲除摩尔人统治之前不能称其为一个国家,它是和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在一起的。所以要说西班牙的历史,应该从基督徒从摩尔人手里夺权开始算。这要从公元十世纪开始看,这个时候的摩尔人在伊比利亚已经有了好几个国王哈里发分别占地为王,而且到了十世纪末就开始内讧,马上就要分崩离析。伊比利亚半岛北部的基督徒们看见这是个机会,就开始下手,这就是所谓的收复失地运动。
十一世纪初的1077年,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六世(Alfonso
VI)带着他的队伍从伊比利亚北部向南切入,他开始并不直接攻城,而是像古代迦太基将军汉尼拔那样袭扰摩尔人城池的周边。强迫那里的住户交租子,然后还要收保护费。这些住户又要给摩尔大王交租子,又要给阿方索六世交,当然就消受不了,他们就经常闹点意见。阿方索六世不老在一个地方待着,这些住户找不到他,那就向摩尔大王提意见。这样一来,摩尔人的统治基础就一点一点被瓦解了。
1085年五月的一个山花烂漫的日子,阿方索六世搜寻到摩尔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城池,叫做托莱多(Toledo)。这天正好赶上托莱多的摩尔人大王哈里发出城踏青,顺便下乡收租子。这两拨敌对的人马迎头一遭遇就开始指责对方不应该来自己的地盘抢粮。说着说着,一言不合,他们就打起来了。史书上没说是谁先动的手,反正阿方索六世把摩尔人哈里发打化了。阿方索六世让一部分自己的士兵穿上摩尔人的军装,打上摩尔人的旗子在前面骗开托莱多的城门,然后大队人马一拥而上,这样就占了人家的城。这是基督徒从摩尔人手里收复第一座城池。
托莱多在被阿方索六世收复之前,里面住的有穆斯林摩尔人,也有基督徒莫扎拉布人,还有犹太人,他们作息时间虽然不一样,但是却一直和平相处,,各修各的庙,各拜各的神。所以托莱多的城市建筑就有丰富的多样性,1987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阿方索六世占领托莱多以后,就把这里当作卡斯蒂利亚的首府,所以这里是西班牙的第一个都城;一直到1562年,西班牙腓力二世国王才把首都迁到七十公里外的马德里。但是托莱多仍然是西班牙的宗教中心,托莱多大教堂现在仍然是西班牙红衣大主教的坐堂。
托莱多有火车站,说明从马德里来参观的自由客可以坐火车来,很方便。不过,我估计是给红衣大主教预备的,其他人都是跟蹭的。看看托莱多火车站,很冷清,火车班次不多吧?
观看托莱多古城要到城外的山上:
在这里可以看出来;托莱多古城是建在一个高地上。这个高地的周围有一条河环绕,这条河在西班牙叫做塔霍河(Tajo),对,这就是葡萄牙的那条特茹河,只是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发音不同。
站在这个古城高地上看看托莱多新城:
摩尔人占据托莱多之前,哥特人在这里有一套防御工事。摩尔人来了以后又把这些工事加固、重修了一遍。看看摩尔人的城墙遗迹:
防御工事,屯兵洞:
既然是西班牙古都,当然也会是重要的旅游景点,旅游团队络绎不绝:
中心广场:
中心广场旁边的写字楼,中间的大门是古希腊风格,门上面的拱券是阿拉伯风格,下面的柱廊是古罗马风格,一排多立克式罗马柱:
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歌剧院,顶上三角楣山花里面是西班牙国徽,最顶尖上有一架竖琴:
混合风格的市政厅,大门是阿拉伯风格,两边的双柱是爱奥尼克式罗马柱。门上的横檐距离上面的三角楣有整整一层楼。罗马柱上各有两个小人儿扶着阿方索家族的家徽,三角楣里面是西班牙国徽。
市政厅的对面是著名的托莱多大教堂,规模在西班牙排名第二大:
哥特式建筑风格,左边钟楼有九十米高,右边是一座文艺复兴风格圆顶。最早在公元五世纪的时候原是哥特人的祈祷堂;后来摩尔人把它改成清真寺;1227年清真寺拆除,到1493年修成了这座法国哥特式的教堂。
看看它的内凹式大门,大门拱券上的横檐有一组雕塑,是“最后的晚餐”;
大教堂和市政厅之间有一条街道,可是两座建筑却有一架廊桥连接。这个市政厅当年可能就是王宫,红衣主教对国政要插一手,就是所谓的宗教干政。
教堂的侧门,变化的罗马大门。两边的双柱,靠里的是不带凹槽的爱奥尼克柱,靠外的却是方柱,但柱头和柱础还是爱奥尼克式。
古城街道:
古城店铺:
古城商品,堂吉诃德全套装备:
我们在这里时间不多,否则真应该仔细逛一逛这个西班牙古都。
从欧洲之角到比利牛斯山下,伊比利亚半岛行(不断更新)
2018-06-09 16:31 浏览: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