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评资讯
粽子飘香
2018-06-09 16:32  浏览:552
粽子飘香

在我国,东西南北的男女老幼们在端午节都要吃粽子,这是传了上千年的习俗。
儿时和少年时代,每到端午节,我总是喜欢看妈妈裹粽子。
妈妈一大早就把买来棕叶和长长的稻草浸泡在洗澡的木盘里,然后用淘箩淘糯米,再拿出准备好的干净的白布把糯米遮好,放在一旁沥干待用。淘米水也不倒掉,而是留作养猪用。
下午两三点左右,我们拿一张小凳子,放在木盘边,请妈妈坐下。妈妈坐下后,从盘里拿出两张或三张粽叶,把它们错开排好,从粽叶的三分之二处旋转,使之成上大下尖的圆锥体。妈妈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圆锥体”结合处,右手抓瓢舀糯米倒入,米的高度和“圆锥体”的上表面齐平,如果米多了,妈妈就用食指把它们拨回淘箩中。接着,妈妈右手抓住余下三分之一长的粽叶,使它盖住“圆锥体”的上表面,再使之弯曲折向“圆锥体”的尖部。妈妈用左手无名指和小拇指压住盖叶,右手从木桶中拿出两根稻草,用牙齿咬住一端,抓住另一端捆绑粽子,最后松开牙齿打成活结,青翠的粽叶被枯黄的稻草“五花大绑”,一个粽子就包好了。
现在市场上卖的粽子中有肉粽、蜜枣粽、红枣粽、花生粽、蛋黄咸肉粽、豆沙粽等,完全的白粽很少。当年母亲在包种子的时候也在糯米中放入花生、红豆,用不一样的绑扎方法来区分花生粽、红豆粽和白粽,但花生粽和红豆粽子很少,因为母亲说,这些粽子容易馊,不耐存放。
妈妈裹粽子的速度很快。不一会儿就裹成一堆粽子。煮粽子开始啦!我点燃草把、送入锅膛、开始烧水。袅袅的炊烟从屋顶升起,晃悠悠晃悠悠地飘向远方。“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我们小时候都是既读书又做家务,和现在小孩子的成长方式不完全一样。当锅中水沸腾时,妈妈把粽子、鸡蛋和咸鸭蛋同时放入锅中。快熟时的粽子香气四溢,我们馋涎欲滴。
粽子、鸡蛋和咸鸭蛋端上桌了,妈妈安排我们先洗澡。端午节这一天的洗澡水是用艾草煮成的。母亲说小孩子用艾叶水洗澡能强身健体,去除邪气。我是很喜欢艾草的那股中药香。大学毕业后,我在城里成了家,端午节我们也用艾草水给孩子洗澡。说不清楚为什么?但到时就这么做了。这大概是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吧。
我的家乡在江苏里下河地区,端午前后正是农忙季节,布谷鸟在空中鸣叫:“麦干草干,插秧拔禾”,提醒农民们“抢收小麦抢种水稻”的“双抢”农忙季节到了。有一首情歌:
春天里来好风光,
百里水乡百花香;
阿哥哎!
莫要恋春色,
你平田来我栽秧。
唱的就是我的家乡这个季节的劳动生活。
学生这个时候都放假回去到田里干活,这个假叫做“忙假”。我们和父母一起天不亮就到田里劳动,早饭就是几只粽子,粽子能当饱啊。中午就坐在田间地头的树下,吃粽子当中饭,渴了喝盆里的粽汤,喝到嘴里那个甜啊!如果再能蘸点洋糖,来一个咸鸭蛋,就是农民们的山珍海味了。白居易《观刈麦》“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箪食是不是也是粽子?儿童背携的壶里是不是也是粽汤呢?
“粽子”谐音“中子。当今,考生在参加高考的当天,家长一般都要给考生吃粽子或者用粽子敬菩萨,祈求文昌星君保佑。
粽子,从屈原投江的祭祀品,到劳动时既便于携带又能解饿耐饥的食物再到高考的吉祥物,从远古飘香到今朝;从汨罗江边飘香到岭南漠北、东海西山。我国的四时八节大都与某种食物相联系,但从没有一种食物象粽子这样,飘香得这么广这么远,这个“飘香”就是指习俗、文化和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2018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