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隐藏] 1 概观 2 方法与结果 3 解释 3.1 不符合孟德尔定律的例子 3.2 动物验证孟德尔定律 [编辑] 概观
在孟德尔以前,孩子为什么像父母这样的遗传现象没有明确的科学解释,当时比较流行的融合说或者混合说将这种现象解释为:母方卵子与父方精子中存在的“某种液体”混合、是孩子继承父母两方特征的原因。与此相对,孟德尔自立粒子说并且预言,决定父母方性质的是某种单位化的粒子状物质。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的局限孟德尔没能完全解释这里的粒子是什么,现在我们知道这里的粒子就是遗传因子。可以说孟德尔为以后的遗传因子理论奠定了框架基础,这一发现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可惜在孟德尔生前,这一发现没有得到充分的瞩目。但是也没有完全被埋没,如19世纪中叶,威廉姆?霍克、阿尔贝尔特?布朗贝里、伊万?舒马尔豪森、海德?贝利等人都在各自的论文中提到了孟德尔定律。此外,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881年版已经有了对孟德尔研究的介绍。
1900年荷兰的雨果·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 德国的卡尔·柯灵斯(Carl Correns), 和奥地利的契马克(Erich von Tschermak)、各自独立研究再次发现了这一定律。经过对过去文献的调查,最终发现了孟德尔的论文。并且以此将这一定律命名为“孟德尔定律”。为这一定律命名的是柯灵斯,孟德尔个人没有将之称为“定律”。
[编辑] 方法与结果
区分外形 孟德尔首先注意到豌豆有高茎和矮茎并且由此入手开始了研究。
筛选纯种 孟德尔将高茎的豌豆种子收集起来进行了培植,又将培育出来的植株中的矮茎剔除而将高茎筛选出来,留下的高茎种子〈又称第一子代,以此列推〉第二年再播种培植,如此重复筛选几年,最终种下的种子完全都能长成高茎。以同样的手段,经多年努力又筛选出了绝对长成低茎的种子。
显性法则的发现 孟德尔将高茎种子培育成的植株的花朵上,受以矮茎种子培育成的植株的花粉。与此相反,在矮茎植株的花朵上受以高茎植株的花粉。两者培育出来的下一代都是高茎品种。
分离定律的发现 接下来孟德尔将这批高茎品种的种子再进行培植,第二年收获的植株中,高矮茎均有出现,高茎:矮茎两者比例约为3:1。
孟德尔除了对豌豆茎高以外,还根据豌豆种子的表皮是光滑还是含有皱纹等几种不同的特征指标进行了实验。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表皮光滑的豆子与皱纹豆子杂交后,次年收获的种子均为光滑表皮。将下一代的种子再进行播种,下一年得到了光滑表皮与皱纹表皮两种,比例也为3:1。此外孟德尔还针对种子颜色黄绿两色作为区别标准进行了杂交试验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
独立分配定律的发现 孟德尔将豌豆高矮茎,有无皱纹等包含多项特征的种子杂交,发现种子各自的特点的遗传方式没有相互影响,每一项特征都符合显性原则以及分离定律,这被称为独立分配定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孟德尔死后,发现这一定律只在一定的条件下方能成立。
单一性状的杂交实验。① 亲代 ② 第一子代 ③ 第二子代。
将两种不同表现型的亲代进行杂交。在第一子代中,只有显性表现型(红花)出现;在第二子代中,则有显性(红花)与隐性(白花)两种表现型,比率为3:1。
两种性状的杂交实验。① 亲代 ② 第一子代 ③ 第二子代。
将短毛白兔♀与长毛黑兔♂进行杂交。第一子代全为显性表现型(短毛黑兔)。第二子代则有四种表现型:短毛黑兔、长毛黑兔、短毛白兔及长毛白兔,比率为9:3:3:1。
我想帮助改善维基百科,请给我发送一封电子邮件(可选)
我们将向您发送确认电子邮件。基于反馈隐私政策,我们不会与任何人共享您的地址。
你的评分尚未提交
您要创建帐户吗?
帐户将帮助您跟踪您所做的编辑,参与讨论,并成为社群的一分子。创建帐户或者登录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