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资讯
古人袖子里能藏多少东西?难道就不会掉吗?
2018-06-11 06:15  浏览:196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1186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历史提问

古人袖子里到底能藏多少东西,难道就不会掉吗?



答:袖子里放东西这事,在古代通常情况下,一般不会担心“掉出来”。因为古代的衣袖,特别是宽大的袖子里,本身就有放东西的“口袋”。

当然,古代袖子里的“口袋”,也绝非像某些野史古装剧里那样在袖筒处,那样举手投足,东西岂不是哗啦啦往外掉?正确的长袖里,“口袋”往往缝在肘后部的位置上。这样就算手臂活动,哪怕是鞠躬行礼这样的礼节,袖子里的东西,都能装得十分牢靠。


当然,这个位置的“口袋”,放的通常也都是些小且重要的物件,比如外出时急用的药物。所以中国古代的医书,也常被命名为《肘后方》。当然更重要的是放财物,外出备用的散碎银两甚至大额银票,经常也放在这里。也因为袖子里放钱,所以官员形容自己廉洁,也喜欢拿袖子说事,号称“两袖清风”。甚至有时候也放防身兵器,比如小匕首小箭头,武侠小说里常露脸的“袖箭”“袖刃”,都是因此得名。

这一类小物件,不但不会掉,相反都是关键时刻用得到。

不过话说回来,饶是袖子里的口袋设计的很精妙,中国古人外出携带东西,却也不止是放在袖子里。因为一些大物件,不留神还是掉。就以带钱来说,大额的银两,有时就不敢往袖子里塞。比如明朝《醒世恒言》小说里,宋敦掏钱救助庙外濒死的老和尚时,就拿出“汗巾角上带得一块银子,约有五六钱重”。五六钱重的碎银子,古人就不太往袖子里放,而是放“汗巾”里,也就是腰带里。


事实上,与袖子里的口袋一样,汉服的腰带,也早就是放东西的好地方。春秋战国时的人们,就常把玉佩玉环系在腰带上。汉朝的官吏们,也常把官印等重要工作物件,装在皮制的肇囊里然后挂腰带上。唐代的“文武官咸带七事”里,更规定了官员腰带上必须挂的物品,包括计算用的算袋,饮食用的小刀,甚至还有香囊火石针筒,一条腰带上,满满生活用具。

当然,为了安全起见,一些挂腰带上不放心,袖筒又放不下的重要物件,有时也可以往怀里放。古代的衣服,一般是交领斜襟,到了冬天时,更是里里外外好几层。外加用腰带使劲一束,把重要东西揣怀里,也就更安全。典型“完璧归赵”的典故,《史记》的记载里,蔺相如的副手就是把“和氏璧”揣在怀里,一路有惊无险顺利躲过盘查,顺利把和氏璧带回赵国。这么名贵的和氏璧都能揣,带东西自然方便。


不过,别管古代的衣服,装东西多么方便,也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直接往口袋里装。所以各种携带东西的“古代书包”,历代也是层出不穷,春秋时叫“佩囊”,汉朝叫“绶囊”,唐朝叫“鱼袋”。特别是到唐朝的“鱼袋”时,已经开始用金银铜装饰来区别鱼袋的等级。三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以用金制的鱼袋。发展到清代时,这类挂在腰带上的“书包”,已经有了“钱荷包”“烟荷包”“扇套”“耳挖筒”等各种,当时叫“官样九件”:一个男人有没有身份,就看他腰间的包。


所以说,倘若穿越到古代去,遇到一位古代仁兄,对方从里到外,从袖子到腰带,可能都会有琳琅满目的各种物件。中国服饰文化的魅力,只看这设计独特的“口袋”,就看看出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