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底天然气管道泄漏图片资料(图片来源:互联网)
近年来,随着海上资源开发活动的日益频繁,海底资产保护逐渐成为重要议题。
2007年广州海底天然气管道泄漏事件震惊全国,疑似工程船作业导致天然气泄漏,每日损失天然气约160百万立方英尺,直接导致海滩被毁、渔业受损,脆弱的物种灭绝,该事故从发现到维修完成总共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为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近21.8亿元。
2017年3月5日,福建长乐松下给平潭屿头岛供电的10千伏海底电缆被大型轮船巨锚勾断,导致岛上一万多居民生活用电受影响长达6天。类似事故每年都在发生,而一旦出现事故,给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发展、事发海域及周边的生态环境等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
中电科海信院作为中国电科海洋信息化总体单位,努力践行国家“海洋强国”总体战略,基于在建的蓝海信息网络示范系统,已拥有首家海洋大数据中心。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海底资产破坏威胁,海信院基于海洋时空大数据进行充分挖掘,在海底资产防护技术领域主动谋划,勇于创新,于2017年7月成功推出国内首个海底资产保护预警服务系统(下文简称“服务系统”)。
服务系统基于“数据-知识-决策”流程构建,通过对多源海量历史数据进行机器学习形成系列的规则库和模型库,为用户提供全天候第三方实时事前预警、事中处置、事后调查取证等服务,为诸多资产拥有方和国家安全生产管控部门量身打造全方位服务,大大降低各种风险。
四大亮点·特色
一. 多源涉海数据构建业务支撑
服务系统依赖的海洋大数据中心,汇集了中国电科自主构建的蓝海信息网络、多个涉海部门、互联网涉海等多源数据,形成了“天、空、岸、海”全维感知产生的海量涉海信息。通过数据融合,大大增强了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 行为智能识别提供实时预警
服务系统可对海底资产附近500米内的潜在人为破坏行为可进行自动分类,能根据船舶轨迹自动学习出船舶分类,进而能根据船舶分类自动识别出捕鱼行为、抛锚行为、工程作业行为等,从而发起实时预警。
三. 海量历史数据绘制风险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