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Rick and Morty如何实现自己想要的改变?| 研究:关于走出舒适区的实操指南KnowYourself,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的泛心理学
后台收到这样一条留言:
“KY 小姐姐,我第一次给你们发消息,不知道你们能不能看到,我问你们一个问题。去年我从大学毕业,我家境不错,毕业以后爸妈托人安排我在银行上班。工作很稳定但是挺无聊,我并不喜欢这种一成不变的工作状态,仿佛自己都不再年轻了。
我挺想自己出去闯一闯,但是我看我的一些同学们,都很忙、很累,没有什么生活,周末还老加班。其实,我也不是怕累。我总觉得我不行,如果要完全靠自己,根本不可能过上现在自己拥有的物质生活啊。但我又并不甘心就这样混下去……啊,好纠结啊……“
后台类似的提问其实并不少见,我们今天想借此再一次和大家讨论一个问题:改变。你需要改变么?你为什么想改变?如何才能改变呢?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帮大家更清楚地理解自己的状态。
-
什么是“舒适区”?
舒适区(comfort zone)最早是地理上的概念,用来形容那些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的地区。随后,它慢慢衍生出了心理学的含义。Alasdair White 在 2009 年提出的定义是:人把自己的行为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Ta 对这个范围内的人事都非常熟悉,从而有把握保持稳定的行为表现。在舒适区里,“我们的不确定、匮乏和脆弱都降到最低,我们认为自己拥有足够的爱、食物、才能、时间,能够获得足够的欣赏,我们能感受到自己的控制力。”(Brown, 2010)
一个人的舒适区范围是不断变化的。它会随着你对自己的突破不断拓宽。它也会随着外部事件的影响而变小——通常是在我们生活的不稳定性增高,遇到社会、和经济上的困难的时候。比如,在 911 灾难后,大多数人都更容易感到脆弱和恐惧,因为他们的舒适区变小了(Tugend,2011)。
舒适区对于每个人的标准是不一的。在有些人的想象中,“走出舒适区”一定是要去尝试一些常人看来是刺激、危险的事情,比如辞掉高薪工作改行,或者退学去创业,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只要一件事对于你来说是全新的、陌生的,就是对你已有舒适区的挑战。对于有的人来说,辞掉一份在老家的体制内工作,去大城市打拼是冒险;对于有的人来说,选择离开北上广、回到家乡做一份安稳的工作才是跨出舒适区。
什么是“最佳焦虑”?——站在舒适区的边缘
舒适区就是让一个人最熟悉、待着最舒服的那个地方,在其中,我们的焦虑水平会非常低。但是,如果一直只站在舒适圈里,我们的领域可能就永远无法拓宽,就只能在可选范围很有限的已知区域里选择生活。因此,如果你需要不断地进步,就要走出舒适区。只不过,走出舒适区就意味着你将遭遇陌生和不确定的因素,你的焦虑水平会提高,产生应激反应。
什么是走出舒适区的正确方式呢?有一种形象的说法,叫做站到“舒适区的边缘”,既不是完全退缩在舒适区里,也不是过于冒进。在舒适区的边缘上,你会一直维持着“最佳焦虑水平”。
1908 年,Yerkes 和 Dodson 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发现焦虑水平和表现水平的关系呈一个倒 U 形曲线,因此也被称为“Yerkes-Dodson 曲线”:
他们发现,当大鼠的焦虑水平很低时,表现水平也很低;而当受到一定水平的刺激而不断增加焦虑时,大鼠的表现会越来越好;在某个特定的焦虑水平上,能够使大鼠做出最佳表现。但如果焦虑超过这个最佳水平的话,将会因为压力过大,又逐渐降低表现。
随后的研究者,将能够激发最佳表现的焦虑水平称为“最佳焦虑”(optimal anxiety);它是一种“有建设性的、让我们充满创造力的不适(Constructive Discomfort)”。与“舒适区(焦虑较低的状态)相对应,将处在最佳焦虑的状态称作“最佳表现区”,而将焦虑过大的状态称作“危险区”。无论是过于舒适(一直停在最佳表现区),还是过于冒险(一下子跳出舒适区太远),都不利于我们激发创造力,做出良好的表现(Tugend, 2011)。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对于压力的承受能力和应对方式都是不同的,最佳焦虑水平也是不同的。不过,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找到自己的最佳焦虑水平,来不断拓展舒适区的外延。
你在生活中可能遇到这样一个现象:过去让你惊喜和特别快乐的事,变得平常乏味。这种现象被称为“享乐适应”(hedonistic adaptation),它是指一种人类的自然趋势:在短时间内,新事物留下的印象从特别深刻变得普通。
这看似不是一件好事,但正是这样的自然趋势,会让人自然地适应过去对自己来说非常强烈的刺激。是同样一个原理,也会让曾经对我们来说很重大的挑战和困难,变得寻常、得心应手。——前提是,你一直处在持续应对这种挑战的过程中。
随着你总是咬牙坚持站在舒适区的边缘,总是让自己处在一种“最佳焦虑”中,渐渐的,你的焦虑会自然的降低,你开始觉得站在这个位置并不会让你不适——此时,你的舒适区就已经扩大了。你需要做的,是再次向外迈出小小一步,继续逼近舒适区的边缘。这个过程就是成长持续发生的过程。站在舒适区的边缘时,你所感到的那种不舒服,就是我们所说的 “有建设性的不适”。
一个人留在舒适区里的时间越长,难以改变的惰性越大。勇气往往是一鼓作气的,太久的不成长,会不断削减一个人对自己的信心。而如果你持续追求新的目标,你会越来越愿意尝试做出各种各样的改变。
-
在跨出舒适区后,如何实现持续的改变?
跨出舒适区其实只是第一步。James Prochaska 等人在 1977 年提出了行为改变的阶段变化模型(stages of change model),它的核心观点是,行为的改变是由一连串事件(各个阶段事件)组成的连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Prochaska DiClemente, 1986)。也就是说,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你评估自己的状态和阶段,然后一步步地、有针对性地推进。
改变的阶段变化模型在被提出后,在各种行为的促进上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它的核心理论是,任何一项行为(不管是减肥还是失恋还是换工作)的积极改变都必经以下 6 个阶段:
1. 前意向阶段(Pre-contemplation):也称为“无打算”(Not ready)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存在问题,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也都没有改变自己行为的打算。如果你在这个阶段,你需要有一个关心你的人来帮助你发现你的问题,告诉你为什么需要改变,你的行为可能存在哪些不良影响。
2. 意向阶段(Contemplation):也称为“打算转变”(Getting Ready)阶段。此时,个体意识到了行为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明白改变可能带来的好处,有计划在未来 6 个月内行动,但同时意识到改变会有一些困难障碍。但此时,个体还没有下决心要改变。
3. 准备阶段(Preparation):也称为“准备转变”(Ready)阶段。此时个体已经下定决心要改变,且已经打算近期就改变自己的行为。
4. 行动阶段(Action):这个阶段是指在过去的 6 个月内,行为已经开始有所改变。在这个阶段,个体需要大量的社会支持,身边的人要经常对 Ta 强调长期坚持的好处。
5. 保持 / 巩固阶段(Maintenance):是指新的行为已经持续 6 个月以上,改变已经发生了,但在这个阶段,个体仍然需要长期支持,预防旧问题的复发。
以上 5 个阶段其实已经囊括了一个人行为进行正向改变的阶段,但是,改变还有一个阶段:
6. 复发阶段(Relapse),指的是人的行为随时随地都有返回至原先状态的可能。如果进入了复发阶段,就应该评价复发的原因,重新评估改变的动机和障碍,提前采取更强的干预措施。
不管是改变一种亲密关系的模式,还是改掉一个小小的生活习惯,无论大或小,任何一种改变都不是易事,且任何改变都需要经过以上 6 个阶段——也就是说,所有的改变都存在复发的可能,只有真正度过了复发的风险,已经充分感受到新的行为已经成为了自己自然的一部分,改变才算完成。
“动机”,推动我们改变的阶段
在改变的过程中,为什么有的人很容易放弃或厌倦?有的人则会把不断地拓宽舒适区变成一种习惯,日复一日地向着“更好的自己”的目标前进?
James Prochaska 关于改变的阶段变化模型中,还强调了内在因素对行为改变的重要作用。在改变的阶段中,有一个自始至终影响行为改变的深层推动力——动机。
动机是什么?从字面意思上说,它指的是“想要做某件事的动力”。在心理学中,它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会影响到行为的几大要素——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使你向着目标不断前进。动机对于目标的设定和达成至关重要:它受到人心理上对目标的渴望程度的影响,但它能够维持人们追求目标的行为。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 Anders Ericsson 称,动机是成就的关键因素,那些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很多时候只是因为在某些事上,保持了比其他人更持久和强烈的动机。他认为,你在一件事情上做得越久,你的天赋和能力就会变得越不重要,相反,动机的影响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20 世纪以来,动机逐渐成为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就是动机的一种理论模型。一般来说,从来源上,研究者们都会把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来自自己内心的动机,外在动机是指来自外部世界的动机。
此外,研究者还把动机分为正向、反向两种。正向动机是指以鼓励、认可、肯定等正面情绪主导的动机;负向动机则是以贬损、羞辱、威胁、不安全等负面情绪主导的动机。
结合上述两个维度,动机一共可以分为四种,它们都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行为,驱动我们做出改变。
· 内在 - 正向的(Internal-positive)动机:发自内心的、鼓励我们做出积极行为的动机,比如挑战、期望、激情、满足感、自我确认;它往往能够给我们带来内心的成就感、价值感,使我们完成和巩固整个行为改变的过程。
· 外在 - 正向的(External-positive)动机: 被外在的好处驱动,比如被他人欣赏和承认,有经济上的奖励;它可能会带来一些行为改变,产生部分成就感,但影响力往往是短暂的,影响范围是狭窄的。行为能否持续、以及是否能一直带来积极的情绪,依赖于他人或外界给予的奖赏、好处。
· 内在 - 反向的(Internal-negative)动机:被内心负面的感觉所驱动,比如感到威胁、害怕失败、空虚感和不安全感;它可能会带来一些行为改变,但可能进入复发阶段。
· 外在 - 反向的(External-negative)动机:被外界可能的不良影响所驱动,比如可能不被他人给予足够的尊重,有经济或人际上的压力,来自对自己非常重要的人的压力,不稳定的生活等等。它可能会使人成功,但非常有可能进入复发阶段(被逼着做出的改变都很容易复发)。
在四种动机中,内在 - 正向的动机是最理想的,它会使你的目标更坚定,行为更持久,因为这种驱动力来自于你自身的强大与安全感。因此,当你决心跨出舒适区、做出改变之前,最好先评估一下,促使你做出改变的动机是什么?你能否为这个目标而坚持?
此时此刻读到这篇文章的你,最想要完成的改变是什么?现在处在哪个阶段?你的动机来自哪里?它是上面说到的哪一种类型呢?留言给我们分享吧~
References:
Brown, B. (2010). The gifts of imperfection: Let go of who you think you're supposed to be and embrace who youare. Hazelden Publishing.
Pink, D. H. (2011). Drive: The surprising truth about what motivates us. Penguin.
Prochaska, J. O., DiClemente, C. C.(1986). Toward a comprehensive model of change. In Treating addictive behaviors(pp. 3-27). Springer US.
Tugend, A. (2011). Tiptoeing Out of One’s Comfort Zone (and of Course, Back In). The New York Times.
White, A. (2009). From comfort zone to performance management. White MacLean Publishing. Brussels, Belgium.
Yerkes, R. M., Dodson, J. D. (1908).The relation of strength of stimulus to rapidity of habit‐formatio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and psychology, 18(5), 459-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