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机缘品》
2018-06-12 21:52 浏览:298
机是众生的根机,缘是与六祖过去世的缘分,两者是得法的必备条件,缺一不可,也就是说,你能不能得度,既看你自己的修行根基,也要看你和传法者的缘分,所以《机缘品》也可以叫作《弟子品》,记载的主要是六祖大师接引弟子们的故事,内容非常精彩,人物真实鲜活,读起来很有趣味横生的感觉,令我们对高深的禅宗充满景仰。
《机缘品》中所记载的禅宗弟子们,后来都成长为宣化一方的着名高僧,比如我们熟知的南岳怀让、青原行思、永嘉玄觉、荷泽神会等等,其中怀让和行思两大禅宗流派一直传承至今,而我们温州永嘉的玄觉大师,也因为一宿觉公案和《永嘉证道歌》而名闻遐迩,影响极其深远。
根据《永嘉禅》中级班的学习内容,我们从《机缘品》中摘取了两段经文,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看看是否可以循着高僧们悟道的轨迹,窥见自性的一点端倪出来。首先我们先看一首偈颂: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於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这首偈颂只有八句话,非常简单,但是内涵非常广博深远,前面四句简述了唯有果地佛才具备的四种智慧,包括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这叫“四智”,凡夫是没有四智的,只有八识,修行就是要把八识转为四智,那么如何去转呢?后四句偈颂讲的就是这个内容。为了大家理解上的方便,我们先不讲佛的四智,而是从后边四句有关八识的偈颂开始讲起。
五八六七讲的就是八识,其中五代表“前五识”,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眼识,我们现在叫作视觉,是指眼睛与色尘相对时,所升起的辨别色尘的能力,比如眼睛与物体一相对,便会分辨出物体的大小、颜色等等;耳识,现在叫作听觉,是指耳朵与声尘相对时,辨别声音的能力,比如各种声音的大小远近等等;鼻识就是嗅觉,指鼻根和香尘相对时,所升起的辨别香尘的能力,让我们能够了解香臭的区别;舌识是味觉,是舌根辨别味道的能力,有了它我们才能遍尝百味;身识是触觉,指身根辨别触尘的能力,让我们体会到软、硬、湿、滑等等,这五种识只能是根尘相对时被动地感受外境,不能主动地升起判断和思考,所以被统称为“前五识”。
六是指第六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意识”、“思维”,佛教里称作分别识、妄想心,它的功能就是分别、妄想,是意根和法尘相对时产生的,意根也叫思维体,分为浮尘根和净色根两部分。
浮尘根就是有相的思维体,也就是我们的大脑,它紧紧地被包裹在脑壳里,不和外境有任何接触,却具备两种功能,一种是抽象思维,另一种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就是大脑对毫无形象的一些概念的思考和想象,比如般若、万有引力定律等等,这些在佛教里统称为心法;形象思维就是大脑对一些有形象的影像的思考和记忆,比如桌子、房子、计算机等等,佛教统称之为色法。所以第六识也是根尘相对才能产生的,根就是大脑,尘就是法尘,也就是一切万法落谢在我们内心的影子,包括心法和色法两种,这些影子只有我们知道,别人看不见。
比如说,你昨天偶然遇到一个漂亮的女人,今天还在一直想她,但你不会去总想一个丑女人,这就是意根分别法尘的作用,这个女人的形象就是色法的法尘,落谢在你的心田里,象你珍藏在内心的照片一样,别人看不到;那么同样,如果你对佛法感兴趣,一直在思考般若、涅槃等等教理内容,或者思考一些抽象的哲学、科学概念,就不会再对色法感兴趣,这也是意根对法尘所起的分别作用,只不过这些法尘完全没有形象,属于心法。
那什么是意根的净色根呢?净色根是与浮尘根相对而言的,表示不为肉眼所见的思维体,也就是“我”,佛教里也称之为第七识、根本我执、末那识、恒审思量等等。从表面上看,我们感觉一切思维都来自于浮尘根——大脑,但实际上呢,古人说“我思故我在”,任何思维明明是来自于“我”,都是“我想”,而不是“脑想”。
所以我们只要稍微深入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不管站在什么立场上,在什么样的时间、空间里,哪怕是我们蹒跚学步之时,还是到了耄耋之年,总是有一个“我”指挥着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感觉、去想象,哪怕是这个肉体死亡了,这个“我”仍会去找寻另一个可以寄托的有缘肉身重新表达出来,一出生便有一个“我”与肉体紧密相随,一生一世都不离不弃,但我们却从来没有见过“我”的本来面目,甚至没有思考过“我”究竟是谁?“我”究竟在哪里?这个“我”我们从来都看不见,也找不到,不象大脑一样可见,只是直接地感觉,指导六根起作用的这个力量就是“我”,所以佛教称之为“净色根”。
这种执着的力量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也叫“根本我执”,是我们轮回六道的生命之根,所以禅宗行人最爱问“我是谁?”,就是在追查这个净色根——这个“我”到底在哪里?究竟是谁?因为对于一般智慧的人来说,只能体会到第六识,也就是以分别识为真心去做事情,根本看不到第七识和第八识,能看到第七识就已经是中等根基的人了,但这些中等根基的人往往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地误入歧途,把“第七识”称作宇宙第一因、第一力、“真我”来崇拜、追求,这在修行上是极其错误的。所以只有能够看到第八识,才算是大根基的人,可以直接契入禅宗的修行。
五八六七的七就是指第七识,比如上面那个例子,第六意识的作用是分别出漂亮的和丑的,而那种让你一直去执着地想某个人的力量,把那个人从你的八识仓库里挖掘出来的力量,就是第七识的作用,这个“想”是谁让想的呢?就是“我”让想的,如果“我”不去想,第六识只能对镜分别美丑,却不会再把哪个人的影像从心田的仓库里挖掘出来了。
但有的时候会出现一种状况,就是“我”虽然不去想,却总有某种念头或者影像冒出来,这就不是第七识的作用了,而是你的缘分到了,该成熟的种子会从你的八识田里直接跳出来的,那怎么办呢?修行还没有成就的时候,就一个办法——“忍”,只要面对各种果报时你能忍住,不动心,这个缘分对你就没有什么作用,你就还能接着用功进步,清净自心,破除我执,如果忍不住,随着缘分跑,那就很容易功亏一篑;如果你已经打破第七识了,那就是个“随”字,所谓“心随万物转,转处实能幽”,可以随时随地地随缘化现,救度众生。
所以第七识是凡、圣的分水岭,破过了这个“我”就是圣人,如果还执“我”就是凡夫。因为真相就是根本没有一个“我”,哪来的什么“第一因”呢?“第一因”也是轮回的第一因,因为只要有“我”,我们就有了落脚点,就会有人我的对立,就有时间、空间的延续,所以第七识的表现就是“相似相续”,“相似”是指空间,比如房子、人体、植物,这些有形象的物质都属于空间,它们其实是一直在不停地变化的,人体、植物这些有机体每秒都有新陈代谢,房屋、高山等等也都在不停地损坏、折旧,我们却总感觉它们没有变,感觉它们今天和昨天一样,明天也会和今天一样,这就是“相似”;“相续”是指时间,时间属于阴性的物质,我们看不见,却真实地存在,一直在以无法测量的速度在无限延续,时、空感实际上就是第七识,是阻碍我们解脱的根本力量,如果能够打破时空,还有什么能束缚住我们的本有生命呢?其实就算没有开悟,我们也可以试想一下,在这相似、相续的时空之中,哪里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呢?
很多人一听“无我”会很恐慌,本能地会产生抗拒心理,有人就跟我讲,说你们佛教怎么专门唱反调,现实这么美好,你们说现实是痛苦的;明明“我”生龙活虎的,你们偏说根本没有“我”......其实这些反应和言论都很自然,因为我们执着“我”已经不知执着多少劫了,一下子根本醒悟不过来。
比如《金刚经》是专门讲“无我”的,佛在经上就说,如果听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大乘佛法能够“不惊、不怖、不畏”的,“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如果我们过去世没有在无量佛前种下无量善根的话,听到“无我”肯定会感觉难以置信,心生恐怖。但佛法是究竟实相的真理,不怕你起怀疑,更欢迎你提问题,越有疑惑你就能越早醒悟。禅宗讲“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这个与生俱来的“我”就是最大的疑惑。
第七识已经很难明白,第八识就更难一些,五八六七里的“八”就是指第八识,也叫阿赖耶识、八识田、如来藏,是我们轮回生命的一个总仓库,就象电脑的CPU(处理器)一样,是电脑一切运行状态和动作的核心,我们虽然一直在用电脑,却并不了解它,为什么我输入之后会有这样的输出,电脑究竟怎么做事情的?一般人根本无法明白。同样,第八识也是一切生命状态和动为的核心,叫作“八识心王”,也就是前五识、六识、七识都以八识为王,听它的指挥,可普通人根本触及不到它,就和不知道电脑的CPU一样。
了解电脑的人都知道,CPU有三种功能:运算、控制和寄存,第八识也有三种功能:能藏、所藏和执藏,“能藏”就是生命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我们的第六识,相当于CPU的控制能力,也叫第八识的“见分”;“所藏”是客观被动性,就是前五识,叫作“相分”,就是第八识成相的能力,相当于CPU的运算功能;“执藏”就是第八识迷失了自我,而执着“见分”为“我”,于是就会把有关“我”的一切“相”全部藏纳、记录下来,“执藏”就是“无明”、第七识,相当于CPU的寄存功能。
就象电脑的CPU可以储存你在电脑上的所有操作一样,第八识也存储了我们生命中所有的经历和记忆,永远也不会忘失,但没有进行过心地修行、心很乱的人,比如我们这些凡夫,就什么都记不起来了。打个比方说,老人就不如小孩的记性好,这并不是老人“能藏”的功能衰退了,第八识的功能从来都不会变化,只不过是因为老人经历的事情多了,都记挂在心里,不如小孩清净,又从来也没有整理过,八识田里到处都乱七八糟的,找东西的时候当然就不好找了。这就象我们只会用电脑,却从来不整理,里面存了无数的垃圾文件、甚至木马病毒,速度当然就快不了了。那么心很清净的人呢,他的仓库会整理得整整齐齐,什么东西放在哪里自己都很清楚,放进去的时候也有条不紊地不会乱放,没有杂七杂八的无关内容,CPU运行得当然就快了,记忆力也就会很好。
所以第八识是真正的“贪得无厌”,能把所有的念头和影像都收藏起来,一个也不丢弃,并随缘会做出各种反应。比如你见到一个人就讨厌,也说不出为什么,这就是第八识储存的过去世的记忆在作怪,现在虽然已经过了不知道多少劫了,眼睛可能认不出来对方了,第八识却认识他,对彼此的恩怨记录得清清楚楚,所以不管你们现在是什么关系,夫妻也好、同事也罢,过去的恩仇一定会在第八识的作用下生根、发芽,这就构成了我们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佛教里称为“因果”,也就是第八识是以“因果”来展现自己的作用的,如果能够彻底地明白因果的人,也就能看透第八识了。
我们都觉得自己明白因果,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常常只是明白“一段”,比如我对别人好、别人也对我好,这个因果他能明白;如果我对别人好,别人对我不好,他就不明白了,就该痛苦了。其实真明白的话,就没有烦恼了,就不会到处去倾述自己的不如意和不公平,因为一切法并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而是完全由第八识按照所存储的内容去计算、去调控,激发第八识发起因果的本质就是我们的真心,就是“空”,所以因果一定是互相酬对的,丝毫都不会有差错,谁也不会白白得到什么,也更没有人会白白失去什么。
见到了第八识的菩萨们,就能够彻知因果不虚、循环不止的道理,明白“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就能坦然接受一切,从此“心无挂碍”地步入究竟涅槃的殿堂,永远都不会再起任何恶意。所以说“凡夫畏果,菩萨畏因”,不明白因果的人,总想占便宜,总想多得善果、躲掉“恶果”,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在五、六、七、八这八识中,前五识是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对外界的直接反应;第六识是大脑的了别作用,是前五识的“根”,能使五根对外界的色声香味触,产生五种分别的感受,如果哪一天脑子坏了,五根虽然都健在,但是对外界却没有反应了;第七识又是第六识的根,叫“净色根”,第六识的一切行为都是为“我”而做的;第八识是前七识的仓库和总部,是升起一切作用的基础,叫作“八识心王”,它包含无量劫以来前五识、第六识所摄取的、产生的所有善、恶种子,也包含第七识的贪、嗔、痴,还包含了我们成佛的清净种子,只要缘分具足就一定会结果。五、八、六、七就是我们真心所展现的所有作用,真正修行就是指在五、八、六、七上的修行,所以佛教也叫“心地法门”,离开心地的修行全都是外道、邪道,永远也不能结出正果,只有通过各种手段把善、恶种子都转为清净种子,我们才能够远离生死烦恼。
那心地法门如何修行呢?“心地”就是在“心”上用功,不是在物上用,从前面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心”包括了五、六、七、八一共八个识,修行就要针对这八识下手,而在这八识当中,五、八是果,六、七是因,六、七一个是浮尘根,一个是净色根,两者如同一对难兄难弟一样,密不可分,所以“五八六七果因转”也可以用他老人家的另一句偈颂来解释为“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也就是说,通过在第六识、第七识下手,修转识成智的功夫,就能把前五识和第八识转过来。转成什么呢?其中第六识转过来就是妙观察智,第七识转过来是平等性智,第八识是大圆镜智,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我们看六祖的偈颂: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大圆镜智性清净”,是比喻我们清净的自性如同一个“大圆境”一样,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没有边界,大到可以照见一切万法,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清清楚楚,丝毫没有障碍,也没有分别取舍。
“平等性智心无病”,心里有“我”就是有病,就象维摩诘居士说的:“从痴有爱则‘我病’生”,一切众生都是“我病”患者,如果没有“我”就是佛,哪里会有病呢?佛一法不立、一法不得,这才是真正的万法平等。
“妙观察智见非功”,见是指观察、思考的能力,也就是意识,不明白八识的时候,我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观察的能力来自于“脑子好使”,什么奇思妙想都是“我”思考的功劳;那么打破第七识之后呢,第六识自然升起观照的能力,内心却再没有一个“我”去执着地观察、挖掘,一切法都是真心随缘地显现,这叫见非功。比如很多人修行都可以达到“六根互用”,耳朵可以吃饭,眼睛可以闻声,完全打破了根尘相对的执着,这种可以如实地观察到一切万物,却不为六根所限的智慧就叫作“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同圆镜”,成所做智就是“成就事业的智慧”,也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根的智慧。内心有“我执”的时候,这五根就是为“我”服务的,看是为“我”看,听是为“我”听......五根的作用和“我”是保持高度统一的;把“我”打破之后呢,这五根就和真心——大圆镜智保持一致了,完全为真心服务,救度一切众生成佛,保持一致为“同”,这就叫成所作智同圆镜。
所以八识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一转就能入圣地,这是我们成佛作祖真正的捷径,但是你要会“转”才行,怎么“转”呢?就是要做“但用名言无实性”的功夫,名言就是名称、概念,比如桌子、宇宙、八识、四智......乃至一切万法都有名字和概念,凡夫错就错在把这些名言都当作实际的存在了,而一切万法的本质是“无实性”的,也就是根本没有真实可寻的,就如同《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有为法”就是名言,“如梦幻泡影”就是“无实性”。
比如我们刚讲的八识也是个“名言”,但根本没有一个真实的八识可得,这叫“无实性”,“无实性”才可以转,如果八识是真实不虚的,那怎么转呢?就转不动了。所以凡夫与佛均是“无实性”的名言概念,就看仁者是迷是觉了,迷时凡夫与佛遥隔万里,觉时凡夫与佛均了不可得,当下便是极乐净土。
很多人明白无实性以后,就干脆废弃了一切万法,觉得反正都是假的,有什么好用的呢?比如修行小乘道的行人,每天只是打坐观心,连色身都觉得是个累赘,别说度众生的事业了,这就是慧力不够,对“无实性”理解得不透彻,或者说智慧不圆满、偏空了,不是中道了义,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所以六祖告诉我们“但用名言无实性”,一切万法但用无妨,只要不认万法为真、不执着就可以了。
还有一部分人呢,道理明白得很圆满,却总是境界过去了才想起来“无实性”,这就是定力不够造成的,所以六祖接着说:“若於转处不留情”,“不留情”就是定力要好,“情”是一切众生最执着的东西,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统称七情,都是在面对境界的时候,因为内心定力不够,忍不住就会升起来的各种情绪,让你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所以明白“万法究竟无实性”只是理上悟了,智慧上打开了,但面对境界的时候,能不能透得过去,是否还会执着,就要看你的定力怎么样了。
如果定慧都能够足够,也就是说,智慧上能够明白中道了义,定力上也能够做到对境不惑,毫不留情,就会繁兴永处那伽定,繁兴是指六道轮回以及自身的各种习气,那伽定是指不可思议的定力,也就是佛的定力,没有出也没有入,也就是无论你身处何方,哪怕是在地狱里被刀砍斧剁,在天堂里无量宫娥彩女陪伴,都是在如如不动的佛之境界中。
所以从这个偈颂我们就能明白,心地法门就是“转识成智”,其中六、七是根本,五、八会随着六、七自然转过来;如果六七不转,五、八识也转不过来,也就是说,最重要的就是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同时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这第六识和第七识就是我们修行用功的两个下手处。
从第六识如何下手呢?第六识是“分别识”,俗话说“情生则智隔”,识和智的区别就在一个“情”字,也就是说,第六识“对境分别的能力”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我们执着于这个分别,生“情”了。比如我说这个是黑的,别人说是白的就不行,我说这个是对的,你非要说是错的,那我就要和你打......所以我们转六识的时候就是让自己不要执着于这个分别,不要因分别而生烦恼,如同永嘉大师对六祖说的:“分别亦非意”,即便分别也不是什么妄想,什么好、坏、美、丑、忠、奸、是、非等等,一切清清楚楚,但各有各的因果,与“我”何干呢?何必去攀援执着呢?
所以我们从第六意识下手做功夫时,内心刚要对境界发表看法,马上就觉悟,不让它升起来,或者用一句佛号打断它,从妄想转入清净,转的时候不能留情,留情就转不动了。比如打坐本来是培养定力的,可是有人就喜欢坐着想问题,坐多久想多久,结果下座之后心更乱了,因为你的“情”都藏在妄想里了,你既没有看到它的智慧,也没有断掉它的定力,只能继续受“情”的烦恼,这样坐死都没用,一点儿定力和智慧都不会增加;反之,如果你没有时间专门打坐,而是念头一起就念佛,念头一起就念佛......用一句佛号把对世间的情断掉,渐渐就会体会到初步清净的滋味,智慧也就升出来了,内心也没有那么多动乱和妄想了,心灵就得到了初步的净化,心地法门就初见成效了。
第七识也一样,第七识叫“我执”,“我”是没有错的,执着有个东西是“我”就错了,这就是我们人生最大的谜团,比如执着色身是我、思想是我、神识是我等等,都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转第七识就是要转“我执”为“无我”。
比如我们通过念佛、持咒,念到第六识渐渐清净下来的时候,没有妄想的状态就出现了,虽然没有妄想,却有一个“我”的感觉,这个感觉就是我执,就是我们生死轮回的根本。此时的修行人很容易升起疑团,因为妄想没有了、也不分别了,却还是有个“我”的感觉,却四处找不着,于是疑团就升起来了,这个“我”究竟是谁呢?没有人能告诉你答案,此时心里真是没着没落的,拼命想把这个“我”找出来,于是你就盯着这个感觉一直找、一直找,直到找得山穷水尽,突然会“霍”地一下明白过来,“我执”就转过来了,破过去之后,第六识失去了“我”做依靠,就同时转为妙观察智。
所以“我执”是一下子转过来的,不是象转第六识一样慢慢转的,比如我们佛教里有打七、克期取证,就是在几天之内专注地用功,直到破过去为止。破过去就好了,第七识一破就永远也不会再退转,因为你平等性的智慧已经升起来,即便是你和这个世界有缘,再生为人时也不会再迷惑,因为令你迷惑的根——我执已经没有了;如果破不过去,就还会迷惑,比如有些人打坐的时候,总感觉眼前有一个黑洞,你一直追、一直追,永远也追不到头,这就说明你在过去世曾经修行过禅定,只是在转的时候总是“留情”,结果就跟夹生饭一样,没有破过去,所以这一世又来了,那你再接着用功就是了,还是用转识成智的心地功夫,但是要用透,要偷心死尽,才能浴火重生。
所以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无论修什么法门,如果心灵不能净化就不叫用功。《机缘品》里就记录了很多六祖勘测学人心地功夫的着名公案,其中就有永嘉大师的“一宿觉”,我们把它摘录下来,让大家先熟悉一下,看看两位禅宗大师是如何机锋对答的,因为篇幅所限,待《永嘉禅》高级班的时候,再和《永嘉证道歌》一起为大家讲解。
一宿觉的公案原文如下:
永嘉玄觉禅师,温州戴氏子。少习经论,精天台止观法门,因看维摩经,发明心地。偶师弟子玄策相访,与其剧谈,出言暗合诸祖。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
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宗,未有证明者。’
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后,无师自悟,尽是天然外道。’
云:‘愿仁者为我证据。’
策云:‘我言轻,曹溪有六祖大师,四方云集,并是受法者,若去,则与偕行。’
觉遂同策来参,绕师三匝,振锡而立。
师曰:‘夫沙门者,具二千成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
觉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师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师曰:‘如是,如是!’
玄觉方具威仪礼拜。
须臾告辞,师曰:‘返大速乎?’
曰:‘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师曰:‘谁知非动?’
曰:‘仁者自生分别。’
师曰:‘汝甚得无生之意。’
曰:‘无生岂有意耶?’
师曰:‘无意谁当分别?’
曰:‘分别亦非意。’
师曰:‘善哉!少留一宿。’
时谓一宿觉,后着证道歌,盛行于世;谥曰无相大师,时称为其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