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这座被墓地包围的城市是无数人心中的圣地,也给无数人留下无尽的创痛,在它荣耀的光环之下,沉淀着历史最残酷无情的面目——争斗、暴力、杀戮,耶路撒冷每个土层的沙石都能找到受害者的亡灵。从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国王摧毁耶路撒冷,到公元70年罗马将领提图斯把犹太人钉在十字架上,再到英帝国的殖民,希特勒的屠杀,几乎没有哪座城市、哪个民族经历过如此深重的苦难与暴力更迭。
直到今天,这片历经苦难的土地仍然承受着杀伐之痛,激烈对立的双方加之大国博弈,更有劲爆的核武元素,使这时再一次沦为战场,祈祷和平与幸福的声音被F-35战机的轰鸣和火箭弹的爆炸声所淹没。似乎再没有别的了,除了恨。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曾经在这里和平相处,共同在圣殿山上敬奉各自的神,然而最终两个教派都认为耶路撒冷只属于自己,并用“火与剑”来捍卫它。回望延绵千年的争斗历史,在二战之前出现过一个和平的机会,可惜它稍纵即逝。
那是1936年初,耶路撒冷一个寒冷的夜晚,零星的来复枪声响彻夜空,阿拉伯人爆发了反抗英国托管和驱逐犹太人的起义。巴勒斯坦各派组成了一个由穆夫提领导的高级阿拉伯,并号召全国罢工。穆夫提称这是一场神圣的战斗,号召他的圣战军攻击英国人和犹太人。他们要求巴勒斯坦独立,驱逐犹太人。很快,21名犹太人被杀死。巴勒斯坦失去了控制。
英国对一战以来“托管”巴勒斯坦感到一种费力不讨好的委屈,他们委派前内阁部长皮尔伯爵前往考察。第二年7月,皮尔提出一个两国分治的解决方案:将巴勒斯坦划分为一个加入外约旦的阿拉伯区域(占巴勒斯坦的70%)和一个犹太区,他建议迁走犹太区内的30万阿拉伯居民;鉴于耶路撒冷的敏感性,将仍由英国控制。这个方案与二战后的划分方案在指导思想上基本一致,不同的是阿拉伯人可以得到更多的土地。
犹太人接受了这个方案,他们早有心理准备,知道自己不可能得到一个被分割的耶路撒冷,只要能实现建国的理想就够了。这个计划如果能够实现,以色列就不会是现在的样子,但巴勒斯坦人被这个打算建立犹太国家的方案激怒了,穆提夫拒绝接受。
起义再次爆发。穆提夫大肆实施暴力和暗杀活动,甚至杀死了很多不支持起义的自己人。犹太人的民族军事组织对阿拉伯平民展开报复,制造了连环爆炸事件。英国军队残酷镇压起义,对阿拉伯村庄发动空袭,一度摧毁阿拉伯人的整个社区,甚至对任何携带武器的人处以死刑。和平的曙光转瞬即逝,耶路撒冷再次陷入可怕的历史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