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六”马上就要到了。文革五十年了,但文革一直没有离开。整理了一份书单,关于文革的著作,大致分为三类,通论、专论和个人史。其中有我读过的,也有买了书、或久仰大名但还没有读的。应有不少遗漏,欢迎各位师友补充或发表对其中一些书的看法。
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
1988年,河南人民社出版了一套20世纪中国史,09年,人民出版社再版了其中三本,《曲折发展的岁月》《凯歌行进的时期》以及这本,这三本均有可圈可点之处,至少是摆脱了之前的官方话语,是严谨的史学著作。这本《大动乱的年代》就是其中关于文革的部分,值得一读。
高皋、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
1986年出版,影响力非常大的一本书。优点在于史料丰富,而且是作者收集来的,可读性也很强,缺点在于不严谨,难以称为“史”。
卜伟华:《史第六卷·砸烂旧世界》
史云、李丹慧:《史第八卷·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
由金观涛主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的这十卷本的国史,应该是目前最好的国史,邀请了杨奎松、沈志华、林蕴晖、韩刚等名家撰写。关于文革部分,正常应该是有三卷,《砸烂旧世界》写的是66-68年,第七卷原题为《新秩序与新冲突》,写的是69-71年,《难以继续的“继续革命”》是72-76年。可叹的是,第七卷原定的作者高华老师还没来得及完成就去世了,据说该卷改由党史研究所的王海光教授撰写,目前应该尚未出版。
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麦克法夸尔:《最后的革命》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共三卷,第一卷为《人民内部矛盾1856-1957》,第二卷为《大跃进1958-1960》。89年3月,河北人民社出版了前两卷(当时第三卷还没写完),首印五万册。第三卷《浩劫的来临1961-1966》在香港出版。
麦克法夸尔认为,对文革起源的分析,应该从1956年开始,这一年发生了两个关键性的事件:中国合作和的完成和苏共二十大的召开,随后引发了一连串的事件,成为文革的源头。
特别有意思的是,该书一翻开(河北人民版),有五个人的照片,分别是毛、刘少奇、、、彭真,接下来的扉页,引用了《水浒传》里的几句:上符天数,下合人心。自今已后,若是各人存心不仁,削绝大义,万望天地行诛,神人共戮,万世不得人身,亿载永沉末劫。
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
陈永发:《中国共产革命七十年》
陈永发是台湾中研院院士,这一本是中研院院长吴大猷策划的通俗化中国近现代史计划的第三本,前两本是刘广京写的晚期部分和张玉法写的民国部分,这本聚焦在部分,涉及文革部分是第九章《人类历史发展的巅峰?》。
专论著作
《历史在这里沉思:1966-1976年纪实》
一系列的丛书,出了很多本。
许子东:《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重读“文革”》
许子东的代表作,第二本有不少篇目跟第一本重复。
徐友渔:《形形色色的造反:红卫兵精神素质的形成及演变》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的,也是评价很好的一本。
金大陆:《非常与正常:上海“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
文革时候的社会局势是“非常”,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还得继续,所以在“非常”中也包含着“顺应之中的正常”和“应对之中的正常”,这两册书写的就是那个时期上海的社会生活,包括婚姻状况、计划生育状况、服饰演变、蔬菜粮油水产品如何供应等等,有大量的数据和表格。
王绍光:《超凡领袖的挫败:文化大革命在武汉》
王绍光的博士论文,也是代表作。
马继森:《文革纪实》
马继森就是原的干部,这本可以当史料看,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的。
朱永嘉:《晚年重读古文内幕》
朱永嘉是文革时上海市委写作班的负责人,文革期间曾为毛整理注释古文,文革结束后,他坚持路线,遭到了清算,被开除党籍,入狱服刑近十年,朱学勤有一篇《“凌伊”先生》写的就是他。
王海光:《折戟沉沙温都尔汗》
价值观老套并且无处不在,没有注释,这两点很讨厌。也因此感觉不像历史著作而像报告文学。当然,考虑到这是那么久之前写的书,也可以原谅,至少把林彪事件的来龙去脉写得很详细。
潘鸣啸:《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
法国人写的,研究知青一代。
阿妮达·陈(陈佩华):《的孩子们:红卫兵一代的成长和经历》
这本书出版于1988年,序言第一段是这么写的:文化大革命是对现在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惜于种种原因,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南开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将有计划地组织开展文化大革命学研究,并致力于与文革社会生活、文化、心态有关材料的挖掘、抢救和整理。为了了解海外学者的研究状况,我们还计划有选择、有针对性地翻译和介绍一批国外有关文革研究的著作。《的孩子们》就是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翻译的第一本书。
不知道这一系列后来有没有继续下去。估计是难了。
个人史
北岛:《暴风雨的记忆:1965-1970年的北京四中》、《七十年代》
北岛等人编的文革当事人的回忆,北京四中那本读完后,记住了张育海这个名字。
梁晓声:《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徐友渔:《1966:我们那一代的回忆》
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普通人的文革受难史。
阎长贵、王广宇:《问史求信集》
阎长贵原是江青的秘书,王广宇则是原文革办事组组长,有史料价值。
《王力反思录》
香港北星出版社出版,也是重要的史料。
巴金:《随想录》
季羡林:《牛棚杂忆》
杨绛:《干校六记》
韦宜君:《思痛录》
知识分子的文革回忆录,还有不少,这里就列几本出名的。
郑念:《上海生与死》
文革后在海外出版的第一本关于那段历史的小说,在西方影响非常大。
巫宁坤:《一滴泪》
49年回国的知识分子的典型经历,从三反、五反、思想改造写起,书名叫一滴泪,看的时候却经常是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