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曹操与吕布大战于山东之际,位居江东的孙策正悄然崛起。在其父孙坚死后,他先将母亲及家人安顿至曲阿,然后率领其父的旧部为袁术效力。后用其父得到的传国玉玺为质从袁术处借得兵马,崛起于江东!在孙策崛起的过程中,到底是谁在一路“成就”他呢?
一、其父孙坚
1.孙坚的志向影响了他
董卓火烧洛阳城挟持少帝西逃长安,孙坚攻破洛阳获得传国玉玺,但并没有将该玉玺交至作为盟主的袁绍,甚至在袁绍等诸侯威逼之时也绝不屈服,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孙坚的志向不低,否则没必要把这件众人梦寐以求的“烫手山芋”留在自己身边,甚至给自己招来杀生之祸,而这件传国玉玺和孙坚的志向正好成为孙策日后图谋霸业的最好指引。
2.其父的血性和勇猛浸透了他
孙坚素有江东猛虎之称,在18路诸侯会盟共讨董卓之时,只有孙坚多次为了朝廷与董卓进行正面交锋,而且孙坚一生征战疆场,孙策都追随父亲左右,所以孙策从孙坚身上,不仅遗传了其优良的基因,耳濡目染亲身感受了其父的血性和勇猛,而且实实在在的被历练了出来,所以孙坚也以作战勇敢,胆略超群而被称为“小霸王”。
二、袁术
袁术——官宦子弟,关羽自荐斩华雄之时,因为关羽职位太低而大怒,说明此人既没有起码的看人水平,又没有基本的务实性;孙坚奉盟主袁绍之命作为先锋讨伐董卓之际,袁术怕孙坚立功,在供粮方面百般拖延、阻碍,说明此人心胸狭窄,没有凌云之志。在这样的庸主手下,虽然孙策屡立战功,得到的不是重用和厚待,却是怀疑和排挤,这对一个胸怀大志和拥有大才之人来说,应该算是一种“苦其心志、磨其筋骨”般的另外一个层次的“成就”吧!
三、周瑜等部下
孙策在袁术处不得志之时,程普黄盖等老臣鼓励其从袁术处借兵“出走”,自己追随左右;孙策出来之后遇到周瑜,向周瑜吐露自己意欲替父报仇、图霸江东之志,周瑜表示愿意辅佐孙策,并积极为其献谋献策;孙策在攻打刘繇为父报仇之时,与太史慈惺惺相惜,最后成功收复太史慈,自此太史慈成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事实证明,孙氏集团能够鼎力于三国乱世,割据一方,这些创业的元老级人物在其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此能臣良将相助,何愁大业不成!
四、自己
孙策能够继承父志,为孙氏集团日后的江山打下基础,其身上的过人之处主要表现为:
1. 孙策有大志
孙策在其父死后,并没有因此苟且偷生或安逸度日,虽然暂时屈身袁术之下效力,但是不断在江场上锻炼自己,同时也因自己的勇猛和超群武艺树立了自己的品牌,让袁术感叹,生子当如孙策也。
孙策在袁术处没有发展可能的时候,不惜用父亲性命换来的传国玉玺向袁术借兵,如果没有坚定的志向,不可能将所有人梦寐以求的东西送于他人,他对自己终有一天会重新获得此物的能力是非常自信的。自然,因为其伟大志向,周瑜、程普、黄盖等英雄级别的人物才会甘心誓死效命。
2. 孙策会用人
孙策非常清楚,欲成大事,必得靠人才相助,基于这种认识,他对于人才非常渴求,当日与太史慈大战一天一夜,最后因为对太史慈的欣赏,将其与太史慈作战时穿的战袍挂于账内,表示自己渴求人才、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的决心。
孙策用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当日收服太史慈之后,太史慈表示自己要回去收复旧部,所有将领都不相信太史慈会如约而归,但孙策相信,而太史慈也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孙策的用人水平。孙策用自己对于人才的尊重和信任换取了太史慈等人的死心塌地,换回了孙氏集团日后核心人才的稳固和坚定,也换回了孙氏的江东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