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妇女的发型与发饰都异常丰富而精美,成为中国文化中特殊而绚烂之一笔。中国的发文化与中国人对美的追求是密切相关的。中国人对发的审美情趣是中国发文化之重要内涵,也是推动中国发文化发展的特殊动力。发置于人首,是为人体美的关键之处,从所使用的发饰来看,朝廷所禁用的材质几乎全部存在。这充分说明,朝廷的禁令也不能泯灭人们对美的追求,而正是人们对美的不懈的追求使得中国发文化不断向前发展,成为人类发文化中的瑰宝。现有的发型技术,都是在前人技术的基础上的改变和创新,都是历代人们对于发型研究积累的成果。
1.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尚不存在审美观念,同时也缺乏美化自我的能力。故而,男女老幼都披散着头发,任凭其自然生长,还未萌发修饰头发的念头,发型与发饰就更无从谈起了。直至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才渐渐萌发了追求美的意识,修饰头发的实践使得各种发型与发饰被创造出来。头发由自然披散演变到束发盘起,并用小树枝固定,这树枝便成为簪子的起源。
传说炎帝时,男女分工已经很明确,男主外,女主内,这为妇女追求美观的发型创造了物质条件。当时,妇女的发型主要有三种,即披发、椎髻和编发。
伴随着发髻的发展,原始的发饰出现了,束发的羊毛绳、丝、采绢、名头巾以及贯发的骨笄即为此类。传说舜帝为妇女创造了钗,有两只脚,可将多余的发尾叉住。《事物纪原》引《二仪实录》载:“燧人始为髻,女娲之女以荆杖及竹为笈以贯发,至尧以铜为之,且横贯焉。舜杂以象牙、玳瑁,此钗之始也。”这段记载描述了我国原始发饰的发展过程,虽为后世之人的追述,亦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关于中国原始发饰的模糊的图画。
2.三代时期
三代的手工业较之原始社会时期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意识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日益浓厚,这就为发型与发饰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笄是商代最常用的发饰。笄早在新时器时代就有,按材质不同可分为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妇女双用发笄,将之斜插于发髻两旁。笄的形式多样,有的雕成双鸟,状如鸳鸯。商代的妇女有梳双鸡双髻的习俗,是为吉祥的象征。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一对玉人,即为商代笄饰之男女,他们所梳的发型就是双鸡双髻。
周代的妇女大都蓄发,将头发挽成髻鬟,用笄以贯之。河南光山出土了一座春秋墓葬,中有墓主人孟姬的发髻,髻上斜插有两根木笄。
周代的妇女还有梳高髻的习俗。春秋时,出现了以假发梳起高髻以求美的风气。这种假发称作“髢”。《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卫庄公见吕氏之妻的长发很美,就令其剪下长发,给他的夫人吕姜制成假发,称为“吕姜髢”。
战国时期,妇女的发髻往往向后倾,近似后世的“银锭式”或“马鞍翅”式样。下图为1949年2月在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龙凤仕女图》,画的主题是祈求飞腾的龙凤引导墓主人的灵魂早日登天升仙。画中妇女的发髻向后倾,是战国时期妇女发髻的典型式样。
有人认为,自战国到西汉末年,这种发髻的式样和位置相差无几。
3.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帝国以后,要求宫中的妇女着桃花妆,梳神仙髻。神仙髻即是当时流行的回心髻,是椎髻之外的一种新髻式。于是,双鬟望仙髻出现了,后来演变成十二环髻。然而,此时的民间仍以椎髻和后髻为主流。后来双环髻成了未婚少女的主要髻式。此外,秦代的发髻还有凌云髻、望仙九鬟髻、参鸾髻等。我们虽无法看到这些髻型的形态,但从名称上亦可想象出其曼妙的美态了。
汉代以后,妇女的发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一是官服方面,汉代依据周礼制定了发型与发饰。比如皇太后仍以假髻来承载多种沉重而复杂的头饰,后来演变成沉重的凤冠。其二,富贵人家妇女的发髻形式逐渐由后倾向上推移成为高髻,并搭配上奢华的装饰品。如东汉明帝马皇后头发长而秀美,梳上四个大髻之后尚有余发,还可以绕髻三匝,成为一种新的高髻。又如外戚梁冀的妻子创制了偏在一边的垂髻叫堕马髻,成为当时的新时尚。其三,普通人家的妇女仍然喜欢朴素的裸髻。
汉代妇女发髻的式样丰富多彩,有推至顶端的,有分至两边的,亦有垂至脑后的。发髻的编梳方法不同,使得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发髻。下面便分别介绍几种汉代的发髻式样。
汉代妇女的发型丰富而精美。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之外,汉代妇女流行的发式还有瑶台髻、迎春髻、垂云髻、盘桓髻、同心髻、三角髻、三鬟髻、双鬟髻等。
4.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追崇飞仙式的高髻,喜欢高而危斜的形式。此时,假发技术亦有了很大进步,出现了各种式样的假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假髻有多种式样。魏晋时期流行的“蔽髻”,即是一种假髻。晋成公的《蔽髻铭》对蔽髻作了专门的描述,言“或造兹髻,南金翠翼,明珠星列,繁华致饰”。蔽髻上镶有金饰,有严格的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且不同等级的命妇之间亦不可僭越。而普通妇女除了将自身的头发挽成各种发髻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只不过这种假髻比较简单,髻上的首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和华丽,时称“缓鬓倾髻”。
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不少妇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的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的髻式,高耸于发顶。如下图为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的局部,图中妇女即梳双环髻。
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还可以在发髻上再加饰步摇簪、花钿、钗镊子、或插以鲜花等。
5.隋唐五代时期
在历代妇女的发型中,唐代妇女的发髻式样最为新奇,既有对前代的传承,又有在传承基础上的刻意创新。唐代妇女发型式样之丰富和变化之迅速亦是前所未有的。大致而言,隋代的发型式样比较简单,变化亦不多,一般为平顶式,将头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型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的趋势,大多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唐高祖时,宫中流行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唐玄宗时,宫中则有双环望仙髻、回鹘髻、愁来髻等发髻式样。贞元年间,又创造出归顺髻、闹扫妆髻等式样。至五代时期,妇女的发型又开始回归简约,高髻为主要的发式。
唐代妇女的发型主要分为三大类,即髻、鬟、鬓。
唐代经济繁荣,人们生活富余,所以对于美的追求更加强烈。而到了唐代,发髻技术已经积累了很多前人的成果,再加上假发和头发饰品的多种多样,发型变化更是发展至巅峰,出现了极为丰富而精美的发髻式样。6.宋辽金元时期
宋代妇女的发型主要为发髻。宋代妇女常梳的发髻主要有高冠长梳、大梳裹、高髻、同心髻、朝天髻、芭蕉髻、盘髻、盘福龙、包髻、三髻丫、花髻等式样。下面只介绍高冠长梳和三髻丫两种发髻式样。高冠长梳。高冠长梳简称“冠梳”,是高髻的一种。宋代城市经济发达,都市妇女非常喜爱高冠长梳这种发髻式样。都市经济的繁荣使得奢靡之风盛行,反映在妇女的发式上则表现为大都会的妇女特别喜爱高冠大髻大梳上。宋仁宗时期,曾下诏禁止以白角为冠,冠广不得过一尺,梳长不得过四寸,借以抑制奢侈之风。
三髻丫。所谓三髻丫是指梳三髻于头顶。宋诗中有“白头老媪簪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之句。宋代的少女也梳三鬟的髻式。鬟这种发式俏丽、活泼,易于为少女所喜爱。
辽代妇女的发式不如宋丰富,一般为高髻、双髻式螺髻。披发这种最原始的发型在辽代亦存在,这是契丹族原始性的一种残留。金代的妇女则多编发盘髻,髻上裹头巾或装饰花环冠子。
元代的妇女多云髻高梳。盘龙髻亦为主要的发髻式样。杨铁崖《古乐府?贫妇谣》有“盘龙有髻不复梳,宝瑟无弦为谁御”之句。此外,元代妇女的发型还有低鬟、垂髻等。元代的少女喜爱双髻式样,谢应芳诗有“只有女儿双髻丫”之句。
7.明清时期
明代妇女的发式,虽不及唐宋时期丰富多样,但也具有其本时代的一些特色。
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显的变化,“桃心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发式,妇女的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以后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等。“桃花髻”的变形发式,花样繁多,诸如“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及仿汉代的“堕马髻”等。
清统治者在关内建立政权以后,强令汉族遵循满族习俗,剃发留辫是其中之一。清初妇女发式及妆饰还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点,以后逐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髻上的装饰物,不用金银,而多用珠翠,这是崇祯年间的特点。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满族宫女的发式,是将头发均分成两把,谓“叉子头”,在脑后垂下的一绺发尾,修剪成两个尖角,称“燕尾”。此后又流行平头,谓之“平三套”或“苏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风俗。头发装饰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妇女多好之。还有“一字头”豪华奢侈,高如牌楼,皇室偏爱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
高髻:清代高髻都以假发掺和衬垫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间流行的牡丹头、荷花头、钵盂头即属此类。其样式豪华,高高耸立达七寸余,犹如盛开的牡丹、荷花。脑后梳理成扁平的三层盘状,并以簪或钗相固定,髻后作燕尾状,钵盂头则形如覆盂,因此类髻发梳理繁杂,故待到清末剪发风盛行时,就逐渐趋于淘汰了。大拉翅:又名“旗髻”,是清代满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发式造型与妆饰于一体的著名发式。其梳理方式特别繁复,是受汉族妇女“如意头”影响而演变而成的,为清宫廷贵妇所钟爱。
冠子、纂:清代老年妇女多在髻上加罩一硬纸和黑色绸缎制成的饰物,绣以吉祥纹样、寿字等,用簪扦于髻上。中年妇女则多戴用鬃麻编成、再裱以绸缎的“纂”,然后饰以鲜花等,更显其秀美与华丽之色。纂的形状象一只鞋帮,仅有二壁,以后又演变为不直接用纂,谓之“真纂”,实际就是在头上盘一元髻而已。
赢在积累博客推荐文章:blog.sina/s/blog_99096bb00100z5m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