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延安
早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的前一天,即8月14日,蒋介石就抢先一步给延安发来电报,邀请领袖去重庆谈判;同时,电令驻延安的军队联络参谋,必须当面询问的答复意见。根据各方信息和情报已经判断出,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决心已下,这个电报不过出于几项目的:
一,借口不去重庆,将战争责任嫁祸于;
二,如果去谈判就给予几个部长席位,迫使交出军队,而后还是予以消灭;
三,另外就是利用谈判拖延时间,以便调兵抢占沦陷区地盘。
8月16日,电复蒋介石:“朱德总司令本日午有一电给你,陈述敝方意见,待你表示意见后,我将考虑和你会见的问题。”
同日,接见派驻延安的联络参谋周励武、罗伯伦当面说:“。。。不准备去重庆,待蒋委员长答复朱德电报后, 再做考虑。”
毛,朱检阅驻延安部队
蒋介石得电后认为延安已经落入他的圈套。方皆认为,红军时期蒋介石就在江西悬赏征集的人头, 现在肯定不敢上门送头。
紧接着,8月20日,蒋介石又发一封电报,再次邀请去重庆“共定大计”。以此形成舆论上的道德地位。
8月22日,回电:“先派同志前来晋谒。”并于当天再接见周励武、罗伯伦,告以决定先派同志去重庆。
派驻延安的这两位联络参谋(特工)周励武、罗伯伦奉重庆命令,几天来在延安四处打探动向,得到的所有消息,都是不可能去重庆。于是,二人给重庆发去密报:不会去重庆谈判。而蒋介石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再次认定不会来重庆,因而蒋介石根本不作任何和谈准备,积极调兵遣将,开始抢夺东北、华北地盘。
延安的骑兵
8月23日,蒋介石第三次致电延安:“兹已准备飞机迎迓,特再电速驾!”蒋介石假戏真唱,表面上弄得锣鼓喧天,和平诚意极为“凸显”,3封邀请电报在广播电台反复播发,各报纷纷转载,一时间,蒋介石的和谈善意传遍中外,美国、苏联等盟国同时呼吁中国和平,国内的中间派也心思大动,各界纷纷劝说成行,重庆将和平的皮球踢到了延安。
8月23日,方面,则在发出两封复电之后,召集了扩大会议,研究判断当前国内形势。认为:当前内战的危险是存在着的,但有很大困难,至少今年不会有大内战,所以和平是可能的,必需的。因此决定亲自出去,还形象地比喻,我们是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而不是砍头。同时为了做好备案,还建议由刘少奇代理自己的职务,建议书记处增补陈云、彭真二人,以便、不在时书记处仍有5人开会。
8月24日,高级军事将领,各战略区统帅刘伯承、、陈毅、林彪、陈赓、薄一波、肖劲光等人同时离开延安, 奔赴各地,,就位备战。
延安无线电窑洞
延安在收集了综合情报后,慎重应对。亲自起草《关于同进行谈判的通知》,判断形势:“在内外压力下,可能在谈判后,有条件地承认我党地位,我党亦有条件地承认的地位,造成两党合作(加上民盟等)、和平发展的新阶段。”又分析了第二种可能:“如果要发动内战,它就在全中国和全世界面前输了理,我党就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击破其进攻。”
在延安登机前
8月28日,、、王若飞在美国大使赫尔利、国民军委部长张治中的陪同下,乘坐飞机到达重庆,。重庆一时间手忙脚乱。过于坚信不来才演“和平大戏”,却没有准备“剧本”,而却拿出早已拟就的整套方案,于是蒋介石提议的国共和谈,却按的方案推演。 而造成蒋介石错觉,以致整个这种被动局面的重要原因,就是驻延安联络参谋的那封电报。蒋介石接到密电,以为得到的内部情报,断定不会来重庆。殊不知,联络参谋发出的这封电报,比重庆接受更早,就到了手中。
张治中,,赫利,,王若飞
延安判断蒋介石已经上当,将计就计给了蒋介石一个突然袭击。
通过情报手段,掌握对手的真实企图,从而取得战略上的主动地位。这次斗争的巨大成功,则是情报工作为制定战略方针服务的又一个杰出范例。而这场情报战为斗争服务的基础,在延安却是经营多年,话还要从抗战之初说起。(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