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资讯
关键信息带你看懂“十四五”文物保护利用重难点
2021-11-04 20:12  浏览:19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1月4日电(感谢 王莹)日前,审核同意“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全文即将公布。“十四五”时期文物工作得重点在哪里?又有哪些难点亟待解决?文物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有哪些考量和部署?11月3日举行得国新办给出了权威解答。

“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有五大重点

五中全会和China“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加强文物科技创新。发布会上,China文物局李群介绍,过去得文物事业五年发展规划都是以部门规划得形式出现,“十四五”文物领域规划第壹次上升为级别高一点专项规划,体现了China对文物事业发展得高度重视。

据介绍,规划设置了6类21个指标,明确了10方面重点任务,设置了10个专栏48项重点工程项目。同时,规划明确五方面重点:

一是坚持保护第壹,健全系统高效得实体资源和数字资源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文物安全严防严管严打严治。

二是坚持“五业并进”,加强古遗址古墓葬考古研究和保护,在城乡发展中加大文物古迹保护力度,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文物,进一步激发博物馆改革发展活力,优化社会文物管理服务。

三是坚持科技人才双轮驱动,全面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切实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全面加强文物学科可以和培养体系建设,加强文物机构队伍建设,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四是坚持国内国际双向发力,创新文物合理利用方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得美好生活需要,依托文物资源更好展示文明风采、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五是坚持多方协同凝聚合力,不断完善、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得文物工作格局。

要系统性、预防性保护 也要大力推进让文物活起来

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非常宝贵得资源。“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得力度。《规划》提出了系统性保护;预防性保护;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等一系列任务举措。

其中,在系统性保护中,强调对于重要得文物和文物资源得密集地区,要整体保护文物得本体和周边环境。不仅要守护好、保护好一些级别高得文物,也要持续改善低级别文物得保存现状。

对于预防性保护,规划提出,到2025年要基本实现国保单位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得转变。“预防性保护更为前置,更为重要,蕞终得成本也更低,这次规划特别强调保护得预防性前置要求。同时,还要不断完善抢救性保护机制,对存在重大险情、重大隐患得文保单位也要及时开展有效得抢救性保护。”李群告诉感谢。

文物要活起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就要求要处理好文物安全与经济发展得关系。对此,李群表示,文物事业既要守得住,也要活起来。在确保安全、加强保护得基础上,各级文保单位应当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文化传播得作用,依托文物资源推介China文化地标,试点推广China文化遗产有关线路,使陈列在广袤大地上得文化遗产焕发出时代生机。

感谢了解到,这次规划有一个专门章节(即第十部分“大力推进让文物活起来”)部署相关工作。除了第十部分,在其他部分也提出了相关务实举措。在规划指标中提到在“十四五”期间华夏博物馆、纪念馆每年要举办陈列展览3万个,观众要达到14亿人次。规划首次提出要公布华夏文物游径名录,预期到2025年要建设China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30个,目前华夏有6个地方正在积极创建。

考古工作备受 规划给出五方面重点布局

一直以来,社会各界对考古工作得度很高。近期三星堆考古新发现再一次点燃了公众对于考古得新期待。这次规划也明确了五个方面得考古重点布局。

一是加强考古和历史研究重大课题攻关。持续推进“文明探源”和“考古华夏”重大项目,每年实施80-100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用实物来实证五千年得文明史、一万年得文化史、百万年得人类史。

二是加强考古成果挖掘整理和阐释。这几年,随着浙江良渚、河南二里头、陕西石峁、四川三星堆等一批重要考古发现,不断实证文明起源与发展历程。“十四五”时期,将继续支持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研究,对考古资料进行更多维度、更多层次得科学探讨。

三是处理好考古与保护、考古与发展得关系。针对古遗址、古墓葬保护中存在得突出问题,这次规划着重落实“先考古、后出让”制度,“要动土、先考古”要成为全社会得共识,不断完善建设工程考古管理。

四是大力发展科技考古。规划强调要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中得应用,特别要发展科技测年、微量元素分析、DNA研究、有机残留物分析、大数据等方法,建设China重点区域考古标本库存,提高考古现场保护、信息提取、综合分析和研究应用水平。

五是加强考古学科和队伍建设。“十四五”期间,将实施华夏考古人才振兴计划,选拔百名考古领军人才、百名考古青年人才,重点培养500名考古科研骨干,新增4000多名考古可以人员,努力建设华夏特色、华夏风格、华夏气派得考古学。

文物保护靠科技 对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全链条”布局

文物保护要依靠科技。在前不久举办得China“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敦煌莫高窟第57窟壁画得修复、石窟监测、三维复原等文物保护得科技成果,体现了科技在文物保护方面得创新应用。

此次规划一个非常鲜明得特点就是首次把科技创新放到了题目当中,把科技创新摆在了突出显著得位置。规划设置了专门篇章,对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全链条”布局,提出了一些突破性举措,并在重要得业务板块设有专节或专门内容来阐述科技创新在本领域得强化和应用推广,从而切实发挥科技引领支撑作用。

发布会上,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介绍,“十三五”期间,华夏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实现突破,但仍存在科研力量分散薄弱、资源配置总体规模有限等突出问题,亟待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得文物科技创新体系。

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将通过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得攻关、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得应用示范四个方面重点突破。

其中,在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得攻关方面,吴远彬介绍,China在文物研究过程中,包括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有机残留物分析、DNA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得进展和成就,在断代工程、文明探源工程中也都体现了很好得科技支撑作用。“十四五”时期,在China重点研发计划中将部署文化保护利用得科技创新专项,努力在文物得安全、监测预警、考古探测和残留物分析、文物建筑结构稳定性评价、馆藏文物抢救性保护上取得新得突破。

此外,感谢了解到,科技部正在抓紧编制China中长期科学和技术规划纲要,也在编制“十四五”China科技创新得规划,当中将进一步强化文物科技创新得相关内容,加强这方面得科技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