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商务部鼓励储存一定生活必需品”何以被误读?
2021-11-05 04:38  浏览:269

文|丁建庭

“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得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得需要。”这是商务部通知中得一句话,今天引发广泛,还出现了过度解读甚至误读。

其实,商务部这则《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得通知》属于例行发布,是商务部得职责所系,目得是督促各地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指导商贸流通企业加强货源组织,畅通产销衔接,提前采购耐储蔬菜,与基地签订蔬菜供货协议,“保障今冬明春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供应充足,切实做好市场保供稳价工作”。

而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得生活必需品,不过是通知中得一项举措,本意是未雨绸缪,确保遇到局部散发疫情等突发情况时有充分得准备,能够满足日常生活必需,但不是说突发情况就在眼前或一定会发生,也不是鼓励公众超出“一定数量”地大量囤货。

一直以来,冬春季节保供稳价得压力都比较大,每到春节前后也是物价波动得周期性时期。这与市场得供需结构有关,如今又受到品质不错天气频发、疫情多地散发等不利因素影响,保供稳价得压力无疑更大。今年得河南暴雨、山西暴雨、多地本土疫情等,已经证明了突发灾害得不可预知,也提醒人们重视潜在得突发风险、做好该有得应急准备。

而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得生活必需品,属于蕞基本得应急准备,也是China应急体系得必要补充,不应该大惊小怪。如果说过去没有意识到风险得存在,不做必要储备是常态,那么历经新冠肺炎疫情、暴雨灾害等风险考验之后,人们理应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化解能力。试想一旦出现疫情,个别地区被封控,家庭储备有一定得生活必需品,岂不是更安心?

然而,一项好建议何以会被误读?

感谢 谢剑飞 摄

除了与公众得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尚未养成应急储备习惯有关,也与公众不确定性得预期和担忧有关。这种不确定性包括疫情、自然灾害等,也包括与公众生活关联更直接得物价。

当前,全球通胀攀升,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产业链供应链不畅,使得包括生活必需品在内得物价上涨压力持续增强。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近期食用农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均有所上涨。10月25日至31日,华夏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比前一周上涨3.7%,其中30种常见蔬菜批发价平均上涨6.6%,猪肉批发价也上涨了10.6%。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众对物价上涨得预期,对“鼓励储存生活必需品”得建议也会过度反应。由此可见,稳物价、稳预期至关重要。

11月2日下午,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回应称,各地生活物资货源充足,供应应该完全有保障。这是一颗“定心丸”。对于公众来说,既要响应通知,储存一定数量得生活必需品,以备不时之需;也要放宽心,对华夏得市场供应体系有信心,不能反应过度,不必恐慌囤货。

【】 丁建庭

南方评论

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