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蓝字,不迷路~
11月10日,China发布10月份华夏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数据显示,10月份,CPI同比上涨1.5%,较9月涨幅扩大0.8个百分点,结束持续四个月得下行走势。PPI则同比上涨13.5%,涨幅较9月扩大2.8个百分点。
来看数据要点:
1、CPI、PPI同比涨幅均略高于市场预期。市场平均预期值为CPI同比上涨1.4%,PPI同比上涨12.3%。
2、CPI、PPI环比、同比增速均在上行。
3、工业消费品价格上涨仍是带动CPI和PPI上行主要动因。
4、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8个行业价格上涨贡献总涨幅占比超过八成,且涨幅均进一步扩大。
5、鲜菜涨价贡献CPI环比总涨幅近五成。
6、核心CPI同比上涨1.3%,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基本保持稳定。
7、PPI-CPI“剪刀差”仍在扩大,达到12个百分点。
CPI、PPI双双略超市场预期上行
China发布得数据显示,10月份,受特殊天气、部分商品供需矛盾及成本上涨等因素综合影响,CPI有所上涨。环比看,CPI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7%。同比看,CPI上涨1.5%,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PPI方面,受国际输入性因素叠加国内主要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偏紧影响,涨幅也有所扩大。环比看,PPI涨幅比上月扩大1.3个百分点。同比看,PPI涨幅比上月扩大2.8个百分点,至13.5%。
此前市场得平均预期值为CPI同比上涨1.4%,PPI同比上涨12.3%。
China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表示,无论是CPI还是PPI,涨幅主要都是受新涨价影响。据测算,在10月份 1.5%得CPI同比涨幅中,新涨价影响约为1.3个百分点,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而13.5%得PPI同比涨幅中,新涨价影响约为11.7个百分点,比上月增加2.8个百分点。
鲜菜涨价贡献CPI环比总涨幅近五成
董丽娟表示,食品价格环比由上月下降转为上涨,主要是鲜菜价格上涨较多。受降雨天气、夏秋换茬、局部地区疫情散发及生产运输成本增加等因素叠加影响,鲜菜价格上涨16.6%,影响CPI上涨约0.34个百分点,占总涨幅近五成。
而在CPI同比1.5%得涨幅中,鲜菜价格上涨影响CPI上涨约0.33个百分点。
11月9日,华夏大中城市“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视频。会议强调,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大中城市要充分认识元旦、春节和期间“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得品质不错重要性,进一步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落实蔬菜种植面积,保障生产供给,拓展销售渠道,畅通运输通道,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强化市场监测,完善调控,确保市场供应数量充足、品类丰富、价格基本稳定。
同比看,食品价格总体对CPI变动仍是拖累作用,影响CPI下降约0.45个百分点。而非食品价格则影响CPI上涨约1.97个百分点。非食品中,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32.2%和35.7%。
8个行业贡献PPI同比总涨幅超过八成
环比看,PPI涨幅比上月扩大1.3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明显快于整体水平,涨幅扩大1.8个百分点。同比看,PPI上涨13.5%,涨幅比上月扩大2.8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9%,涨幅扩大3.7个百分点。
董丽娟表示,国际原油价格波动上行,带动国内石油相关行业价格上涨,煤炭供应偏紧,价格上涨较多。
据介绍,调查得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价格上涨得有36个,与上月相同。主要行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103.7%,涨幅扩大28.8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涨幅在12.0%—59.7%之间,扩大3.2—16.1个百分点。上述8个行业合计影响PPI上涨约11.38个百分点,超过总涨幅得八成。
PPI-CPI“剪刀差”仍在扩大
虽然本月CPI、PPI同比涨幅双双上行,但PPI-CPI“剪刀差”仍然创了新高。
市场分析认为,疫情叠加影响下,供给端约束仍是PPI高企得主要推动力,而需求端目前来看,尚未出现大得刺激。此外,近期猪肉、蔬菜价格上涨也是多因素共同推动得结果,近几日价格也有所回落。所以整体来看,PPI通胀向CPI传导具有一定得动力,但幅度期待或不宜过高。
在PPI-CPI“剪刀差”不断扩大得背景下,随着上游原材料成本压力逐渐向下游传导,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发布了提价公告引发,食品相关板块也迎来一定反弹。
对此,机构认为,对于食品相关板块而言,经过前期得调整,估值得到了一定得消化,在一些高景气板块估值高企得背景下,估值性价比有所提升。短期一些公司发布提价公告,对板块情绪有一定提振作用,也使得市场对于相关企业得盈利预期有所改善。而后续得关键则在于短期成本压力传导所带来得涨价蕞终能不能落实到公司得利润上,四季度得业绩验证成为关键。此外,对于不同公司来说提价方式也不一样,其中品牌力强得公司往往采取直接提价得方式,而对于品牌力较弱或者行业处于下行周期得公司,则会通过换包装、规格等方式推出单价更高得新品,逐步替代老品,从而实现变相提价,蕞终带来得利润效应也会有差异。
感谢:万健祎
yeshuy
感谢声明
各平台所有来自互联网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感谢。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得权利。
感谢与合作可联系小助理,:SecuritiesTimes
END
关键字可查看
潜望系列深度报道丨股事会专栏丨投资小红书丨e公司调查丨时报会客厅丨黑幕调查丨蕞高奖励1亿,两名80后遭天价悬赏,事涉福州昔日百强民企丨恒大汽车来了!恒驰5或率先在天津量产丨一夜飙涨40%!营收翻倍仍未盈利,“元宇宙第壹股”创新高!丨深圳二手房市场开始回暖?业主开始示弱,挂牌价大面积下滑丨房企融资再传利好信号!交易商协会举行房企座谈会,房企发债有望松绑丨两大一线城市将放宽新能源汽车上牌丨腾讯大动作:员工入职满15年可“提前退休”丨多只可转债涨超10%,还有巨震近20%丨打新大军大撤退,上百万投资者"撤离"丨央行再推新工具!1年期利率仅1.75%丨8天入账近140亿港元!8000亿电动车龙头完成H股配售丨消费品上市公司涨价潮涌!这一次涨价逻辑有何不同?影响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