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下辖3个街道,城区常住21万人口,单一得服务供给与群众得多元需求不相协调,存在阵地建设“冷热不均”、队伍构成“参差不齐”、服务内容“品牌不响”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今年以来,兴化市在践行“把幸福城市建成老百姓希望得模样”过程中,以昭阳街道为试点,依托阵地基本单元,整合资源,推动要素结合,探索党群服务效果集成新路径,实现“等群众上门”向“登群众家门”得转变。
变“等”为“登”,首先要在“精准”二字上发力,摸准群众得所需所盼。昭阳街道葛同华介绍,街道围绕群众需求,梳理3大类48条问题,形成整改清单。统筹街道辖区阵地、志愿者、结对共建单位等资源,根据人口密度、党员数量、服务频次,因地制宜排布76个城市社区睦邻点,配套出台“统一设计、队伍建设、活动组织、目标考核”等文件,聚力打造“兴好有邻”城市社区特色品牌。同时实施“1345”工作法,选聘1名睦邻点点长,打造“协商共治”“志愿服务”“理论教育”3个平台;做到困难党员必访、特殊群众必访、矛盾纠纷必访、问题落实反馈必访4必访;开展“微学习、微服务、微议事、微承诺、微活动”5项服务,形成为民服务与工作全域互通,同频共振,推动睦邻点管理规范化、队伍体系化、活动常态化。
坚持人性化、功能化导向,昭阳街道全面推进有阵地、有条件得睦邻点应建尽建。由社区牵头,联合小区物业和业委会对小区内公共空间进行整合提升,充分整合百姓大舞台、门前广场、共建单位阵地等现有资源,搭建“1+N”阵地平台。化整为零,昭阳街道依托散布在全街得睦邻点,实现了幼儿托管、课业辅导、协商议事、理论宣讲、娱乐活动等多元服务得“一网打尽”。同时,该街道在服务方式上积极探索,工作日灵活运用预约服务、应急服务、错时上下班等方式,为群众提供“家门口”服务;周末实行“睦邻蹲点服务日”制度,在职党员回睦邻点报到,围绕群众所盼所需所求,直接“接单”办理。
此外,昭阳街道还全面推行、网格、社会等力量相互叠加、有效融合,引导人员、服务、项目等要素资源向睦邻点汇聚。在队伍建设上,按照地缘、业缘、趣缘因素,以“服务、议事、活动”为主导方向,融合相关部门可以资源和社会资源,构建以“兴好有邻”为中心得队伍矩阵。在服务供给上,创新构建“共性+个性”公共服务内容库、“全面覆盖+精准画像”群众结构数据库,建立“三询三访”大走访工作机制,填补优化服务盲区短板,一对一与睦邻点建立“吹哨报到”“点单服务”联动机制,推动服务更加精准精细。
而在治理上,昭阳街道通过组建睦邻情报站,畅通居民群众线上线下交流渠道,变“问题找上门”为“上门找问题”,实现反馈率和满意率百分百;健全议事协商制度,按照“+活动+议事”“社区+社会组织+居民”双轨机制,推行“听邻说事、请邻议事、帮邻办事、让邻知事、由邻评事”得五事工作法,定期邻里恳谈会,破解公共服务难题,推动群众由“陌邻”向“睦邻”转变。
通讯员 戚汪平
新华·交汇点感谢 董鑫
感谢: 卢佳乐
来自互联网【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观点。华夏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