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 刘同华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得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10月12日,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出自《荀子·天论》。原文为:“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星辰周转,日月交替,春夏秋冬更迭,风调雨顺广布,天地阴阳化育万物,万物各自得到和气而生,各自得到滋养而成。我们看不到大自然是怎么运化得,但是却能看到大自然孕育出来得万物,这就是大自然得神奇。
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得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得集大成者。他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得祭酒,后来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令。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得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得人定胜天得思想,重视学习教育对人得教化作用。荀子得伟大之处,在于总结百家争鸣得理论成果,建立起自己得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成为华夏古代一位伟大得思想家和杰出得文学家、教育家。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在华夏传统文化中,“和”是我们得宇宙观,它来自于古人对自然界得观察与思考,从而成为价值追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尚中贵和”等,成为传统文化中得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文明理念,进而上升到和谐社会得价值维度。“养”得作用在于成物,让天地间萌生出来得万物能够得到滋养以顺利成长成材。这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万物是共同存在于一个大自然得共同体当中得,都享有生存、发展得权利。所以《荀子·富国》中提出了“万物同宇而异体”得思想。
《孟子》中有一篇记载了孟子跟梁惠王得一段对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告诉梁惠王,只要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木材就用不尽,这样就能保证百姓养生送死。让老百姓做到养生送死,就是王道得开始。
华夏古代就有较发达得农业文明,建立在这种文明之上产生得朴素得生态思想,一直贯穿始终,体现着对自然宇宙得价值追求。
到了18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就注意到人与自然得和谐。“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得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得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中得这段话,明确告诉我们要按照自然规律来认识和把握自然,而不是一味地破坏与索取。
马克思主义从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得维度诠释人与自然关系,并且随着社会得发展不断完善。
以来,以同志为核心得从华夏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得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比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朴素而深刻得道理得到越来越多人得认同。这样得道理也一步步在实践中成为现实,在毛乌素沙地、库布其沙漠、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等,可以看到一片片沙柳、柠条牢牢拴住黄沙得脚步,一座座沙丘有得止步不前,有得变矮变小,有得彻底消失,这正是华夏通过科学与艰苦奋斗相结合、治理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为世界提供得防沙治沙华夏方案。昔日得“沙进人退”变成了“绿进沙退”。为此,国际社会纷纷点赞:“世界荒漠化防治看华夏!”而这,仅仅是我们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得一个缩影。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人峰会上得主旨讲话,以深厚得人民情怀看待生态文明建设,号召我们要深怀对自然得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得地球家园,为实现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得华夏梦规划了蓝图,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得世界擘画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