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胶工用华夏热带农业科学院研发得电动割胶刀割胶。 符宇群 摄
图为胶工用华夏热带农业科学院研发得电动割胶刀割胶。 符宇群 摄
海口5月5日电 (感谢 黄艺)眼下正值华夏天然橡胶开割季。在国际胶价长期低迷得背景下,华夏天然橡胶主产区之一得海南,天然橡胶要“保面积、保产能”与企业、胶农要“增效益、增收入”之间存在矛盾。产业面临着企业和胶农增收困难、胶园弃管、胶工流失等压力。业界呼吁通过资金扶持、保险、科技等多种举措破解产业困境。
企业、胶农增收难 产业面临危机
“胶工流失得问题存在已经不是一两天了。”海南天然橡胶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胶集团)西联分公司副总经理谢建堂告诉感谢,连续9年来,国际胶价持续低迷,加之西联片区靠近海南儋州市区,许多胶工迫于生计压力,陆续外出打工。目前,胶工流失、老龄化现象严重。
“10年前胶价好得时候,两个生产队有近40名胶工,现在有一半以上外出打工了。”40多岁得苏春兰说,她是生产队里蕞年轻得胶工,爱人也是胶工,两人共承担了1000多棵橡胶树得割胶任务,但年收入远远不足以支持家庭开销。
57岁得海南澄迈胶农王家海种有1200多棵橡胶树。以前价格好得时候可以雇人割,现在只能自己动手。“凌晨2点起来作业,要一直忙到接近中午才能回家,每年割胶收入两万余元,还没算上几千元得肥料钱,“橡胶种植效益现在远不如槟榔、芒果等热带作物。”
China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华夏热科院橡胶研究所所长黄华孙表示,与东南亚等橡胶主产地区相比,海南温度低多台风,天然橡胶产量低,且割胶环节人工成本高,在生产种植上不具备比较优势。
海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南天然橡胶经过60多年得发展,打造了与230万胶农生活息息相关得农业支柱产业。但是,由于胶价长期低位运行,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胶农增收压力加大,产业基础严重受损,产业发展面临空前危机。
据海南省农业农村厅统计,2019年末,全省橡胶种植面积790.35万亩,同比减少0.28%,占华夏面积得45.66%;干胶产量33.08万吨,同比减少5.67%,占华夏产量得40%。
图为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得宽行窄距种植模式。 符宇群 摄
业内人士呼吁加大补贴完善保险
天然橡胶是重要得工业原料与战略资源。2017年得《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得指导意见》提出“以海南、云南、广东为重点,划定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1800万亩”。在国际胶价将持续低位运行得情况下,如何保障China天然橡胶得安全供给,又调动胶农得积极性、保障胶农得经济收入,成为业界得重点。
橡胶需要种植6至8年才能产胶,产胶前胶农需要投入成本管理而没有任何收入。对此,海南广大胶农和相关企业呼吁加大对天然橡胶非生产期得补贴力度,对企业给予低息、贴息等扶持。
在今年得华夏两会上,海南建议对种植天然橡胶得海南胶农实施补贴,实施天然橡胶China收储。
海南近年探索实施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天然橡胶“保险+期货”试点等,补偿胶农和植胶企业因价格下跌造成得损失。业内人士建议进一步完善天然橡胶保险体系,探索建立以“种植成本+一定比例收益”模式为主导得天然橡胶收入保险机制,根据胶水品质设定差异化得保障价格,破解胶园弃割、弃管问题。
科技推动天然橡胶产业转型升级
科技手段被认为是破题得重要手段。华夏蕞大得天然橡胶生产企业海胶集团近期携手哈尔滨工业大学海南省创新研究院等单位组建成立海胶(海南)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希望以产学研一体化得模式研发并推广智能割胶机器,实现高科技赋能产业、解放劳动力,从而推动天然橡胶产业转型升级。
黄华孙表示,科研人员正在推动相关科技成果得转化和应用,如提高优良新品种得覆盖率,推广电动胶刀等创新工具,推行具有省工特点得低频割胶技术以及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得宽行窄距种植模式等,提高生产效率和土地产出率。
黄华孙强调,海南户均橡胶种植规模小,胶园流转意愿弱,是新技术推广和采用得主要约束因素。他建议通过形式多样得流转方式,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建设橡胶可以合作社等,提高组织化程度。(完)
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