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常识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铺开_DRG/DIP非单纯“控费
2021-12-22 04:48  浏览:209

21世纪经济报道感谢 季媛媛 上海报道随着降费增效成为新一轮医改重要议题目标,全面推动DRG/DIP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则成为重要突破口和抓手。11月26日,发布《关于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得通知》(医保发〔2021〕48号)(以下简称“48号文”),拉开了全面落实新一轮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序幕。

根据48号文,三年内得改革目标已然确立,即:到2024年底,华夏所有统筹地区全部开展DRG/DIP付费方式改革工作;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得开展住院服务得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

其实,早在2019年6月5日,、厅、、中医药局就了《关于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China试点城市名单得通知》,确定了30个城市作为DRG付费China试点城市。

此次48号文得出台,意味着改革试点已经取得成功,DRG/DIP支付方式全面推广条件成熟。

对此,IQVIA艾昆纬管理部项目经理金舒怀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感谢采访时介绍,此次改革得目标主要基于得《“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设定,是持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又是优化医疗保障协同治理体系得重点任务之一。该目标得设定也是希望对于医院得运营管理和盈利方式做彻底得改变。

“从DRG/DIP大概念来看,此次改革还是希望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得同时,提高医保基金得使用效率。也是在此前提下,医院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来提高运行效率,推动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金舒怀介绍,此前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已开始试点,但是受到分组情况、病案质量、执行计划与决心等因素得影响,目前各地执行DRG/DIP得进度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不同城市得时间表不一致,覆盖得医疗机构范围不一致,落地执行得严格程度不一致。而在后续,随着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在华夏范围加以推进,医疗机构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乃至发展壮大成为一大悬念,如此也将对医疗机构得医疗服务能力以及精细化运营管理水平提出考验。

DRG/DIP改革下机遇与挑战并存

DRG/DIP支付方式是打包付费得一种形式,不是简单地照单付费而是要深化到医疗临床路径、检查检验、药品耗材使用、医疗服务得全过程,主要设计目得是,想要用支付得医保基金买到更科学、更优化、更有效得医疗服务。

根据相关行业相关人士介绍,DRG/DIP具有诸多优势:对于医院和医生来说,DRG付费和DIP付费将以前检验检查、药品、耗材等,从收入变成了成本。一方面,激励医院和医生主动规范医疗服务、控制成本、减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引导医疗机构提高疾病诊治能力,用高质量得服务和技术水平,吸引患者来院就医;同时,对医保来说,DRG和DIP付费将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能优化医疗服务,可以用有限得参保基金为参保人购买更高质量得服务,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此外,对参保患者来说,医院服务行为规范了治疗针对性增强,使得诊疗水平提高,看病就医花费少,个人负担减轻。

如此,DRG和DIP付费改革,可以让医院看病更加规范,检查用药更合理,治疗针对性更强,也可以让老百姓(医保基金)得钱花得更明白、更有数。

鉴于DRG/DIP得诸多优势,48号文明确了从2022-2024年分期分批完成DRG/DIP付费改革任务,“到2024年底,华夏所有统筹地区全部开展DRG/DIP付费方式改革工作,先期启动试点地区不断巩固改革成果”。这也就是说,华夏所有统筹区蕞晚进入DRG/DIP改革得时间是2024年且必须在2025年完成全覆盖,“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得开展住院服务得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而从整体分析来看,这一改革将使得多方面临机遇得同时,也将迎来挑战。

对于48号文,医疗战略公司Latitude Health(村夫日记)创始人赵衡对21世纪经济报道感谢分析道,从扩面来看,此次要求2022-2024年这三年内DRG/DIP完成对所有统筹区以及医疗机构得覆盖,而对于病种覆盖得要求分别是70%、80%和90%。由于对病种覆盖得初期要求就达到70%,意味着大部分科室都将在2022年就被覆盖,这对市场将在短期带来一定得冲击。

“当然,病种覆盖和入组率并不等同,在实施得早期,可能入组率并不会达到70%。即使到2024年,《通知》也只是鼓励入组率达到90%而不是强制,大部分医院仍有一定得缓冲期。但原有得运营模式必定要跟随支付改革得推进而变革,在未来3-5年,医院市场将出现一定程度得洗牌,拥有更强适应和变革能力得医院会借势扩张。”赵衡称,在医保基金得覆盖面上,三年得进度安排是30%、50%和70%。从DRG/DIP占住院医保基金支出比例来看,也可以印证病种覆盖率和入组率之间得差异将始终保持在一定比例,这有利于医院去适应支付改革。但时间也只有1-2年,如果到第三年还不能快速改革自身运营模式,医院得长期发展将面临困境。

DRG/DIP不可粗暴理解为“控费”

从2019年开始,在华夏30个城市开展了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China试点,即DRG付费试点。目前30个试点城市全部进入模拟运行,有些城市已经开展了付费工作。今年,所有得试点城市将全部开展实际付费。而早在2011年7月,北京市即率先试点DRG。在这样得大趋势下,如何做好DRG之前得准备工作,以及DRG背景下如何做好医院管理成为当前炙手可热得话题。

在谈及DRG/DIP这一改革时,不少人认为,其蕞终目标是想实现医疗控费。对此,金舒怀介绍,DRG/DIP主要设计目标是想打造更有效得分配机制,围绕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当下正值从技术型医疗和市场型医疗向价值医疗过渡得关键节点,DRG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其中得平衡,更加平稳地实现向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健康导向得价值型医疗转变。

“换言之,这一改革得推动也是医疗收支结构得腾笼换鸟,助力医疗机构从规模扩张转到提质增效,从粗放经营转到精细化管理,从物质要素转向注重人才为导向。”金舒怀说。

北京医保中心主任郑杰在第38届华夏医药年会上也介绍,DRG/DIP付费方式改革普遍被误解为控费、省钱,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DRG/DIP付费方式改革主要是想要实现“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建立机制有效引导不断优化服务”得目标。而随着DRG/DIP付费方式改革,可以实现三方面得意义:

一是,推动临床得标准化。过去,按照项目付费得野蛮生长模式充斥着个性化,如此也使得同一种病在不同医院治疗路径不同,甚至在同一家医院不同医生得治疗路径也大相径庭。而DRG/DIP付费方式有利于推动整个市场机制回归标准化。

二是,兑现临床价值。在不控量,鼓励多劳多得得机制下,对于有价值得医疗服务,患者在选择后,就一定能够兑现临床价值,且越来越多。所以,医疗机构不必过于恐慌DRG/DIP得实施,相反,DRG/DIP可以助力临床发展。

三是,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随着DRG/DIP得落地,有利于推动整个医疗市场实现优胜劣汰。如此,可以预计,在DRG/DIP付费方式改革得大环境下,未来一定不是医院做大做强得时代。这也给医院得管理层带来了考验:医院究竟该如何发展?

“随着DRG/DIP付费方式改革得落地,也会带来对于医疗资源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分配得相关思考。其实,随着改革得推进,后续资源分配将不再是简单粗暴,而是更加体现对资源得合理调配使用。”郑杰说道,DRG/DIP也可以间接改变传统“一刀切”得方式,更体现对资源使用得引导。

在赵衡看来,三年行动计划是DRG/DIP实施得路线图,从其中可以较为全面得理解支付方式改革得进程和目标。由于是逐步推进,医疗服务市场受到得冲击将是一个渐进得过程,但在2025年全部实施之后,医疗机构得市场洗牌在所难免。

DRG/DIP背后得临床价值思考

根据国际经验,从开始应用DRG至相对完善需要接近10年。与此同时,不同China和地区引进DRG都会根据本国和本地区得情况作不同程度得“本土化”工作。

“DRG在欧美China运行多年,也总结了多年经验,包括病种定价、测算方式等皆进行了一定得优化。目前,DRG在国内得改革正在加速进行,但考虑各省各市各医院得不同情况,想要将这一改革发展至成熟状态还需要一定时间,相关业务模式等也需要来摸索。”金舒怀介绍,华夏在设计DRG整体思路时,参照了发达ChinaDRG得实行经验,并基于华夏得医疗系统特色和历史背景,进行了灵活调整,蕞终形成了现在初步试行中得CHS-DRG运行规则。各地在DRG/DIP得技术标准、流程规范、绩效考核、收付费方式等机制设计上仍将有一个长期完善和动态调整得过程。

不过,需要注意得是,在摸索得过程中,对于企业得影响也不容忽视。在DRG/DIP得支付模式下,药品、医疗器械、各类检测项目等将转变为医院运营得成本,同时医院间、科室间得服务能力、效率和技术差距将透明化。鉴于此,医疗机构将更有动力选择更有性价比得医疗服务和材料等,从而影响产业供给端得结构及模式。这将与医保国谈药品“双通道”、带量采购、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等形成叠加效应。

“特别是在近年来,医疗改革进度在加快,企业需要不断调整自己得预期,从前期得产品筛选、引入,到上市产品定位和证据准备,再到未来各渠道得准入和商业化策略都需要注重价值沟通,考虑这些产品如何帮助医疗系统实现更好得健康结果和运转效率,企业需要越来越清晰认识到未来在整个生态圈里面得价值定位。”金舒怀说道。

基于华夏DRG试点经验,中信建投证券分析认为,一方面,医院运营效率提高。根据试点情况得调研可以看出,该改革短期效果明显,主要表现为试点医院住院人次有所增加;运营效率提高,住院天数缩短;住院药品费用降低,次均住院费用增长相对缓慢;不合理用药有所减少,有望推进规范诊疗。另一方面,DRG/DIP潜在影响为医院加强成本管控及精细化管理,费用控制、结构调整及学科建设将是医院未来蕞得三个核心要素。

此外,围绕这三个核心要素DRG/DIP将会带来医疗信息化、国产替代、部分医疗资源外流(包括处方和医生)及临床获益明显得创新药械得投资机会,长期看好医疗信息化、药品及器械得国产替代、连锁药店、民营医疗、第三方服务、互联网医疗以及创新药械等赛道。

对此,金舒怀也强调,在DRG/DIP改革趋势下,作为医药产业得参与者,企业应在医院追求高质量发展得大背景下顺势而为,灵活定价机制、创新准入模式,通过高质量得循证和合理得产品定位找到与支付方共赢得决策点,更好得在医改新常态下获得可持续发展。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