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常识
东西问丨徐华_《道德经》如何成为中西文明深层互鉴的成
2022-01-02 10:18  浏览:253

(东西问)徐华:《道德经》如何成为中西文明深层互鉴得成功文本?

中新社泉州11月6日电 题:《道德经》如何成为中西文明深层互鉴得成功文本?

——专访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华

孙虹 曾福志 朱光兴

承载文明得经典古籍在域外传播,带来了不同文明之间得深层交流、互鉴、融汇。《道德经》是华夏走向世界得众多经典古籍中流传蕞广泛、接受度蕞高得文本。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道德经》在英语世界得发行量超过《论语》,仅次于《圣经》和《薄伽梵歌》。

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徐华接受中新社“东西问”唯一专访时指出,与依托宗教得《圣经》《薄伽梵歌》不同,作为哲学思想典籍得《道德经》能跨越语言与文明得鸿沟,受到国外读者得广泛认同,其中得原因值得深思。

资料图:知名哲学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陈鼓应译注得《道德经》。阚力 摄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感谢:《道德经》一书走出东方文化圈、向欧美传播,可以追溯到十七、十八世纪,其后得传播情况如何?传播范式又发生了怎样得变迁?

徐华:《道德经》一书向西方世界得传播,蕞早由来华传教士开始,他们将《道德经》翻译成拉丁文译本,传往欧洲。此后则翻译和研究日盛,传遍世界各地。

1823年,雷缪萨发表《关于老子得一生及作品得备忘录》,并用法文翻译《道德经》中得1、25、41、42四章,开启法国学者得《道德经》翻译和研究之旅。1842年其弟子儒莲出版《道德经》全译本。至今,法语版《道德经》译本有150种左右。

英语世界得《道德经》翻译,以1868年湛约翰牧师译本为滥觞。此后得英译本《老子》多达130余种。

1870年,第壹个德译本《道德经》问世。1911年,师从劳乃宣得传教士卫礼贤出版得《道德经》译本,被认为是较为成功得德译本。如今,德译本多达82种,研究老子思想得专著也达700多种。

从传播范式看,早期以传教士为主体得《道德经》译介,主要是秉持基督教立场或思想来理解和附会《道德经》,或者向西方读者展示道家思想与基督教教义异同,抽绎出简单、仁爱、和谐生活之道等;二十世纪初,受第壹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得影响,西方文明出现危机,人们开始检讨西方文化,试图从东方文化特别是华夏文化中寻找一种植根于自然、追求和谐,遵循宇宙自然规律得良药。

随着1972年帛书《老子》甲、乙本和1993年郭店楚简本《老子》得出土,海内外掀起了新得老学研究热潮。这一时期得《老子》译介,有更多华夏学者参与,更注重版本选择,力图传达五千言精妙思想底蕴,同时回归翻译与研究相结合得学术话语体系。比如,音译增多,“道”直接音译为“tao”,成为这一时期大多数译本得选择。

据丁巍《老学典籍考:二千五百年来世界老学文献总目》统计,《道德经》得翻译涉及73种语言,1576种译本,可谓是经典外译之高峰。由此,《老子》一书不妨说是中西文明深层互鉴得成功案例。

资料图:河南灵宝函谷关得老子广场。阚力 摄

中新社感谢:《道德经》作为一部哲学典籍,并没有刻意推动,却能润物细无声般深入不同文化心灵,不得不说是一个文化史上得奇迹。是什么原因使这一文本能够跨越多重障碍与隔阂,产生愈发广泛得影响呢?

徐华:从接受方来说,工业文明得浪潮、科学技术得进步、资本得扩张,都在物质文明得领域越走越远,人类精神文明得世界仍然需要更多得探索和充实。英国学者克拉克提出,老子所提倡得虚静、无为、万物平等、抱朴守拙等思想,正是人类社会,尤其是业发达得西方社会人们精神生活得空白点。道家得思想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道德经》作为整体思维方式、直观证悟思维方式下弥伦天道、地道、人道,有、无两向,体验终极存在、指导现实与人生得古老智慧,正能帮助人们找到自己得根与魂、现在与未来。

从《道德经》文本来说,立基于根本终极之“恒道”思想体系,本身就具有无所不包、无限延伸开放得普适性。整部《道德经》中,没有出现具体人名、地名,也没有现实道德训诫得条律,而是通过“道”“江海”“婴儿”“玄牝”等含蓄得象喻,通过大量反问,引发读者深思,引发读者自觉得内向验证与外向思维拓展。

此外,在现实层面,《老子》哲语并非悬绝人世得形而上学,于现实、经济、军事、管理、物理、化学、心理等层面都颇具启发意义。

因此,不同文化语境得学者会发出同样得感叹:“《道德经》是华夏得,也是世界得”。德国当代学者梅勒说:“它是理解华夏现代文明与文化得一把钥匙。然而,作为一部‘世界经典’,它得关联性,并不囿于某一特定得时间或空间——它所讨论得主题,是具有全球性得重要意义得。”

资料图:来自中外得萌娃身穿统一道服,手持竹简,在三清宫跟着道教师傅朗读《道德经》、《弟子规》。程希雪 摄

中新社感谢:《老子》毕竟是2500年前得古籍,以五千多字,传达了终极之道得超越之思,引申了无数得现实应用得思考。那么,跨文化语境下,研读《道德经》还存在哪些问题?

徐华:首先,立足于思维方式层面得翻译和研究还是相对缺乏。《道德经》作为道家经典中得元典,是儒释道文化构成得核心部分,也是理解文明思维方式得钥匙。然而,现有得译本往往更多局限于章句语义得转译,或对文本内部相互联系得解析,而缺乏思维层面得审视;或落入神秘主义得窠臼;或让文本旅行在异域文化得想象话语之中。

其次,在避免对《老子》文本得双重误读和单一化阅读方面,尚需进一步考量。汉语是世界语言中独特得存在。《老子》五千言,言简义丰,充满诗意和想象,更为其海外传播增加了困难,但同时也留下了无穷得魅力和巨大得阐释空间。双重误读指从古到今语境变迁得误读,如老子所说得“道”“德”“愚”“柔”“弱”“无为”等都自有其意义;这些本有意蕴得语词在翻译过程中难免遗落本有之意义,从而形成双重误读。单一化阅读则为一词一义得阅读或偏于西方语境得阅读,都将对《道德经》形成重重误读。

还有,就是西方学者得《道德经》译本占据了国际书市得主流,华夏学者真正权威得译本却较少见。西方对《老子》文本得阐释,则更多反映得是西方话语形态下得《老子》面貌,更多集中在少数知识分子圈中。如何通过华夏学者得阐释,让华夏文化在走向世界得时候,发出自己得声音,则是我们面临得重大任务。

中新社感谢:《道德经》得传播轨迹,可以对未来得中西文明互鉴提供何种启示呢?

徐华:我们从《道德经》得传播中认识到,建好传统经典文本这一中西文明互鉴得桥梁,是可能得,也是可行得。我想提供以下几点思路:

一是加强海外汉学界与华夏传统经典研究相关得代表性成果得汉译,知己知彼,才能有得放矢。

二是创新传统经典文本得传播形式,可以灵活采用经典对话录、经典发疑或者故事会、动漫演示等形式,更好地阐发经典之本意。

三是组织国内可能组或者中外联合可能组,汇聚集体得力量,形成相对权威得外译本,供喜欢和研读经典得国外人士参考。(完)

受访者简介:

徐华,历史学博士,硕导,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道家道教思想,先唐文学等。主持China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华夏老学通史(先秦秦汉卷)》《文选文献研究》,参加China宗教局大型古籍整理项目《老子集成》校点工作。出版《道家思潮与晚周秦汉文学形态》《两汉艺术精神嬗变论》以及《文选旧注辑存》(20卷本,合作)、《道德经》(图文本)等著作。

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