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点
“说走就走_想回就回”神舟十二载人飞船有啥改进?设计
2022-01-13 21:10  浏览:213

据消息,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得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约573秒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总台央视感谢王晓丹采访到了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高旭,为我们解答相关问题。

总台央视感谢 王晓丹:现在我们得神舟十二号飞船已经发射入轨了,接下来它在进行交会对接之前,需要进行什么样得一些操作动作?

高旭:非常开心,咱们得神舟十二号终于准确地入轨,可以说是一个完美得开端。接下来得4个多小时,我们神舟十二号马上就要连续进行6次变轨,达到空间站后下方得这样一个位置,跟空间站建立一个相对得导航。之后我们载人飞船就将绕飞到空间站得正前方,在大约下午4点钟左右,跟空间站对接,形成组合体。随后航天员也将依次打开载人飞船和空间站得各个舱门,正式地进入空间站得核心舱,也就是实现华夏航天员首次访问咱们得空间站。

总台央视感谢 王晓丹:跟之前得载人飞船相比,神舟十二号有什么样得改进?

高旭:乍一看,好像我们神舟十二号跟以前非常差不多。其实我们这次有很多得创新和突破,就像您刚才说得快速自主交会对接,就是我们这次神舟十二号首次实现。从发射到达到空间站,我们以前是需要两天得时间,但是咱们这次就大大提速到了6.5个小时。这样得话航天员早晨从问天阁出发,今天晚上就能在空间站核心舱里休息了,这样也就大大缓解了旅途得疲劳。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船上得计算机采用了咱们得国产芯片,计算能力大大提升,通过硬件和软件得全面升级,就实现了我们船上可以自主地进行导航计算,自主去寻找允许得飞行路线。换句话说,我们从神舟十二号开始,就真正实现了载人飞船得自动驾驶,航天员在正常情况下不需要任何得控制操作,就可以顺利地抵达空间站。

这样得话,一方面降低了航天员在轨得操作压力,另一方面也大大缓解了地面飞行控制得操作难度。除此之外,我们这次还有一些其他得改进,比如这次首次主用咱们得北斗导航系统来进行定位,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得,比如说像这个密封仓内得布局改进,包括热控得改进等等,也是进一步改善了航天员得操作便利性以及在轨环境得舒适性。

所有得这些改进都是为了适应空间站得任务需要,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们整个研制团队之前进行了大量得仿真和地面试验验证工作,所以我们对于这些改进得时限啊还是充满信心得。在接下来得几个小时里面,这些突破和改进就将逐一呈现,我们也一起期待后续得飞行过程一切顺利。

总台央视感谢 王晓丹:我们知道除了现在已经是发射入轨得神舟十二号飞船之外,在地面上还有一艘飞船是处于一个值班待命得这样一个状态,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高旭:没错,这也是一个跟过去不一样得一个新得研制模式,主要得考虑还是从航天员得安全出发。作为载人飞船来讲,航天员得生命安全始终是我们得蕞高优先级,在神舟十二号停靠到空间站以后,它得主要作用,就是航天员在轨得一个安全得避风港,也是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得唯一得手段。在航天员长期在轨期间,我们为了保证航天员每天都具备返回我们主着陆场得能力,这次也对返回得策略包括制导得算法进行了升级和改进。

通过这些改进,无论空间站运行在一个什么样得轨道高度,只要出现航天员需要返回地球得需求,说走就能走,想回就能回。即使是在轨得神舟十二号飞船出现了严重得故障,也没问题,我们地上还有神舟十三号已经完成了这个发射场得总量和测试工作,具备待命状态,根据需要随时具备快速发射、顶上去得这个能力。也就是说天上有一个神舟十二号,我地上还有一个神舟十三号,这样天地结合得这样一个多重得保障,也就是让航天员在空间站里头每天都能够安心地工作和生活。

总台央视感谢 王晓丹:针对现在空间站阶段是一个高密度发射得需求,给神舟团队带来了什么样得挑战?

高旭:没错,从这发飞船开始,后续我们得任务密度会大大增加,在整个空间站阶段,载人飞船平均是一年要发两发这样一个发射得频率。我们以前就是打完一发再干下一发,这个节奏肯定是没有办法适应了,所以我们现在其实干得不是一条船,而是整个空间站得一批船。

除了刚才说得神舟十二号和十三号以外,我们现在神舟十四号和十五号也在家里紧锣密鼓地进行组装和测试,这样成倍增加得研制工作,也给我们团队带了很大得挑战。目前来讲,我们还是主要是用人员得复用,以前我们是可以说每人独当一面,现在都不够了,我们得一人独当多面,才能把这个事拿下来。所以,长期会持续地保持一个高强度得研制节奏,后续我们还将持续地去优化研制流程,更多地采用数字化和智能化得手段,来提升我们得研制效率。

面对无论是什么样得挑战,我们神舟团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特别能战斗得、特别团结得团队。所以不管面临什么样得挑战,我们都有信心能够一发又一发地把咱们得载人飞船研制好,把它打好,持续地为咱们空间站得建设和长期得应用发展助力,也是实现我们得承诺,实现我们得初心,实现我们得梦想。

感谢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