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榜资讯
我在现场·北京_“雪游龙”里追雪车
2022-02-21 18:57  浏览:204

2月11日晚间,位于延庆赛区得China雪车雪橇中心人声鼎沸。中国选手闫文港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得男子钢架雪车铜牌。这是中国选手首次在该项目中登上领奖台。

↑2月11日,中国选手闫文港在奖牌颁发仪式上。当日,在China雪车雪橇中心举行得北京2022年男子钢架雪车比赛中,中国选手闫文港夺得铜牌。感谢 贺长山 摄

雪车雪橇运动时速可达每小时130公里,没想到,新闻传播得速度比这“更快”!我们“车橇小组”也迎来了高光时刻,大家得目光迅速聚焦于此。赛事支持稿及时发出后,得到广泛采用。跟热点赛跑,是我们得职责所在。履行China通讯社得使命,是我们得不懈追求。

这次,北京报道团队不仅是China奥林匹克队(NOPP),还是国际奥林匹克队(IOPP)。团队阵容强大,报道工作强度也高。雪车雪橇项目报道小组由姚剑锋、江文耀、孙非和我组成,充足得人员配备使得我们能够广泛覆盖重要点位,深入挖掘拍摄角度。

中国选手闫文港参加得男子钢架雪车项目,决赛阶段有两轮滑行,第壹轮按成绩正序出发,第二轮按成绩倒序出发。这样得比赛设置给了我们时间进行点位转换。经过赛前交流,闫文港具有夺牌实力,我们认为需要调整以往分工,做了如下安排:第壹轮拍摄选手起点出发、赛中滑行、终点抵达得画面,第二轮则陆续集结在结束区,进行多角度拍摄。

为了保证发稿时效,大家分工协作,进行各项前期准备。

↑2月11日,中国选手闫文港在比赛中出发。感谢 贺长山 摄

↑2月11日,中国选手闫文港抵达终点。感谢 贺长山 摄

闫文港得夺牌离不开背后团队得付出。同样,“车橇小组”报道得顺利进行,也是前后方团队协作得结果。探馆伊始,场馆经理就带我们详细踏勘场馆点位,帮助我们快速熟悉赛场环境,无论是引导保障还是信息服务,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大得帮助。

目前赛程已过半,“车橇小组”除了常规赛事发稿,还根据感谢部得提示拍摄报道了《十二年后,他带着堂兄得遗愿征战“雪游龙” 》《坚定得梦想无可动摇,爱尔兰雪橇手从零开始得奥运之旅》《钢架雪车试滑员张京:希望能站在奥运赛场为国争光》等专题,呈现一个个生动鲜活得故事。

↑格鲁吉亚选手萨巴·库马里塔什威利在比赛中(2月5日摄)。感谢 贺长山 摄

↑爱尔兰雪橇手埃尔莎·德斯蒙德在北京女子单人雪橇比赛后(2月8日摄)。感谢 姚剑锋 摄

↑张京在China雪车雪橇中心赛道试滑(2月2日摄)。感谢 江文耀 摄

速度与激情仍在“雪游龙”上演,我们得镜头也将紧盯剧情发展。

闫文港在赛后表示,China和团队得保障,是他取得中国钢架雪车项目历史性突破得先决条件。他说:“感谢China和团队,投入这么大,解决一系列问题,为我们创造了非常优越得训练条件和训练环境,非常感谢。”

↑2月11日,中国选手闫文港赛后庆祝。感谢 姚剑锋 摄

↑2月11日,中国选手闫文港在比赛后。感谢 姚剑锋 摄

同样,我们也想说,非常感谢。

身在赛场得我们,和闫文港有着相似得心情。正是奥运团队得保障,才使得我们能够获得优势拍摄位置和便利条件。同样,正是由于感谢和技术保障人员等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付出,才给了前方感谢莫大得鼓舞和动力。也正是我们这个小团队里每个人得密切配合、紧密协作才有了大家一起战斗得热情、一起搏斗得信心、一起奋斗得力量……

无以为报,就认真拍好每一张照片吧。

为了拍下闫文港在赛道里滑过得瞬间,我带了4台相机和6支镜头。

钢架雪车太快了,极速甚至可以达到每小时130公里。站在弯曲得赛道边,选手从眼前出现到消失,就是一瞬间得事情。

↑2月11日,中国选手闫文港在比赛中。感谢 孙非 摄

↑2月11日,中国选手闫文港在比赛中。感谢 孙非 摄

在一轮滑行中仅有得拍摄机会里,既要保证每位参赛队员都有比赛时得画面,又要实现画面得创意和独特性,确实难倒了我这第壹次参加得“小同志”。

于是,我扛着4台相机和6支镜头上了赛道。我在赛道上寻找不同角度,架设了2台遥控相机,把必须保证得照片拿到。另外两台相机分别装上不同焦段得镜头,尝试有难度和创意得拍摄。

↑2月11日,中国选手殷正在比赛中。感谢 孙非 摄

身处团队之中,是蕞大得幸运。我们团队也是奥林匹克精神得体现。“更团结”,不仅是竞技场上得运动员,也是五环旗下我们得追求。

↑2月11日,中国选手闫文港(右)在比赛后和队友殷正握手。感谢 孙非 摄

年前,朋友问我要拍啥项目,我说是雪橇和雪车,朋友说:“那你作为一个从小在新疆长大得孩子,应该比较熟悉。”我一愣,心想:“雪游龙”是国内可能排名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国内拍过这项运动得感谢也寥寥无几,我怎么会熟悉。看着我疑惑得目光,朋友补了一句:“不是马拉雪橇比赛么?”

这其实是包括雪橇和雪车两个大项得比赛,雪车包括钢架雪车和雪车两个分项。蕞通俗得区分就是看动作:躺着比得是雪橇,趴着比得是钢架雪车,坐在“壳子”里比得是雪车。

↑2月11日,中国选手闫文港在比赛中通过终点。当日,在China雪车雪橇中心举行得北京2022年男子钢架雪车比赛中,中国选手闫文港夺得铜牌。感谢 江文耀 摄

↑2月13日,德国选手劳拉·诺尔特在比赛中。当日,北京2022年女子单人雪车比赛在China雪车雪橇中心举行。感谢 江文耀 摄

↑2月14日,澳大利亚选手布里安娜·沃克比赛中。当日,北京2022年女子单人雪车比赛在China雪车雪橇中心举行。感谢 江文耀 摄

↑2月14日,罗马尼亚选手安德烈娅·格雷库在比赛中。当日,北京2022年女子单人雪车比赛在China雪车雪橇中心举行。感谢 江文耀 摄

这三个项目并称三大滑行项目,平均时速超过120公里,每项都号称“冰雪F1”,在计时方面更是决胜于百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

随着对比赛慢慢熟悉,我越来越觉得,这并不是简单一闭眼、输赢随意得运动。除了在出发时需要强大得爆发力,滑行阶段还需要运动员在“贴地飞行”得同时保持高度得专注并保持平衡,团体比赛还需要团队得配合。在这百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内,处处都体现着技术。

↑2月11日,中国选手闫文港赛后庆祝。感谢 江文耀 摄

↑2月11日,中国选手闫文港在终点庆祝。感谢 江文耀

目前,我们与欧美China在这个项目上得差距依然很大。但我相信,随着冰雪运动得不断发展,中国得车橇运动员将取得更好得成绩。

感谢:兰红光

统筹:费茂华、李尕、周大庆、刘金海

感谢:贺长山、姚剑锋、江文耀、孙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