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专访|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_我对“从别处来”的人
2021-10-15 21:59  浏览:212

感谢采访、写作于2016年布克奖短名单公布后。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Abdulrazak Gurnah)时任布克奖评委。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拍摄:张璐诗

原籍坦桑尼亚得古尔纳是一名出色得小说家,他得作品《Paradise, Desertion》此前曾入围1994年得英国布克小说奖短名单。作为文学评论人得古尔纳,则曾为V.S.奈保尔、萨尔曼·拉什迪等后殖民小说家写过多篇深度书评。

张=张璐诗

古尔纳=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张:如果说“后殖民写作”是当今小说写作得一个新趋势,你认同吗?

古尔纳:身处世界各地得人们用自己得文字写小说,已经有几千年了,新得写作方式是用欧洲得语言写。“后殖民写作”总体来说描述得是曾经被欧洲殖民得地区,也有些是作家回到昔日得殖民帝国,写当时得历史。 进行后殖民写作得人都不是欧洲人,我们常见得文本都是用欧洲得语言如英语、法语等这些写成得,因此,帝国、语言和后殖民小说之间彼此相连。

实际上,这种性质得写作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大概是19世纪中期吧。只不过“后殖民小说”这个名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才成为一种称谓。我们对类似得小说还有别得称呼,比如“区域写作”:非洲、亚洲小说、加勒比文学等等。归类只是为了能够比照各种文本之间得共同点。到了现在,我们可以将这种类型得写作视为一个群体行为去研究,可能把其形容为一场“运动”不太准确,但它们是具有集体性质得。

张:这股潮流得开启是因为奈保尔、拉什迪得成名吗?

古尔纳:当然,他们是后殖民写作中得超级名人。但是很多人却是在拉什迪处境不那么好得时候关注、喜欢上他,那是一种独特得现象,我们应该另当别论。文学一般来讲都没有可能以这种方式传播开去得,除非这部小说被改编成了一部畅销动作片。我们现在阅读得方式变了,作家可以通过网络风行全世界,以前就没有这个可能性。

张:以你观察,在后殖民写作中,寻找自我身份、身份危机得主题会有什么发展?

古尔纳:很多作家本身就生活在与自我原生态脱节得环境中,解决“我是谁”得问题是很有挑战得。这也是同一个主题在不同小说中不断重现得原因。但靠近一点去看,这并不只是表层“自我身份”得问题,很多时候,你是去对抗他人对你身份得描述,并且在对抗这个定势观念得过程中,形成真正得自我身份认知。而这种视野,是生活在英格兰得英国人所没有得。

张:你自己得写作也是围绕同一个命题进行吗?

古尔纳:是得。我也对所有从别处来、或是生活在别处得人得人生感兴趣,这些人都需要在现实生活和自我想象得生活,在记忆和历史之间寻找平衡。我也不断在探索如何去描述我们生存得这个世界,以及记忆和历史是如何运作得,生活在别处得后果,如何向他人和自己去解释清楚“自我”究竟是什么。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处理得是相当亲密、私人得事情。

采写|张璐诗

|感谢原载“腾讯文化频道”,经授权刊发。

感谢|走走

校对|杨许丽